目前簡稱新型冠狀病毒,俗稱「武漢肺炎」的病毒在各地擴散,北京政府方面業已下令全面防堵,臺灣方面嚴陣以待,各防疫的文章與訊息頗多,先就口罩禁止出口,分享淺見。
若單純人道關懷,則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看到不認識的小孩,將掉到井裡,都會心裡難受,想去即刻救助,乃人之四端。但兩岸關係千頭萬緒,看到覺醒青年們,對疫情抱著「隔岸觀火」或「興奮莫名」,彷彿明日開戰,躍躍欲試?
假設如此,在下提供幾個模式:第一、「先發制人型」:最不地道啊,秦穆公對晉國饑荒賑濟,改年換秦國有難,晉惠公不思救難,反而傾巢而出,攻打秦國,天道好還,晉惠公,戰敗被俘。承前,兩岸能否如此?以往老蔣在位,對岸老毛運動,方興未艾,又青黃不接,試問:老蔣能否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今中國崛起,美中差距漸小,臺灣若主動挑釁,無異以卵擊石,姑不論藉機發難,是否厚道,此一方式,無異痴人說夢。
第二、「破罐破摔型」:孫中山先生早年文膽朱執信先生,在《中國存亡問題》一文裡舉出:英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之際,揚言要讓德國陷於飢餓,當英國報紙宣傳,德國婦孺將成餓殍,則彈冠相慶;反之,若德人衣食無虞,則斥為無稽!朱君指出:英人奪香港、銷鴉片難道就居於公理?德人略遜於英,就為無公理?以戰前英國之盛,自惟我獨尊,英德開戰,遑論百姓受害?承前,此番疫情,前開舉措,能用來適用兩岸?英國強於德國,有底氣有實力,就讓你民不聊生,想想:「都開打,還客氣?」然臺灣每年自大陸獲益,雖不至每個國民酒足飯飽,但至少銀貨兩訖,何苦得罪對岸百姓?再者,兩岸現今國力與軍事,懸殊程度,不在話下,何故民間口出惡言,官府堅壁清野?口罩禁止出口,困不了人,反遭對岸人民怨懟,愚不可及。
第三、「個案互助型」,晉楚邲之戰,有段「人性插曲」:晉軍接戰失利,兵士急欲撤退,但車輛卻卡在泥地裡,在一旁的楚軍未乘人之危,指導晉軍拆除橫桿與旗幟,減輕重量後,晉軍得以脫困;但面子掛不住,晉軍離去前,感謝開不了口,反唇相譏:「還是大國軍隊,對逃跑比較有心得歐!」讓人又好氣,又好笑。承前,此方或許最適?北京政府仍持打壓臺灣當局參與國際衛生組織空間,「政府」間可繼續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然「人民」間,臺灣行有餘力者,濟人之急,力有未逮者,好言好語;何愁疫情不緩解,同胞不交好?然今臺灣,既缺百萬雄師,敢行霹靂手段,亦無慈眉善目,烏有菩薩心腸,真可謂「武不成,文不就」,試問:待疫情稍平,大陸人民,舉國上下,怨必歸於斯,臺灣官民不智,智識短淺,夫復何言?
或謂:臺灣自己口罩都不夠了,要自救才能救人啊!臺灣經濟部官員,新聞披露口罩存貨尚足,每天產能亦夠,尚可供出口,若在臺灣人民安全前提下,部分「少量」捐助對岸醫療人員,即使杯水車薪,然「人道救援」美名已成,若他日仍遭北京政府打壓,國際友人與大陸人民,必能同情臺灣;況且,如抗煞英雄陳建仁,前中研院副院長所言:「防疫無國界」、「防疫須更多人文關懷」,怎能拘泥仇怨,以鄰為壑?有道是:「做事看能力,做人看格局」,對臺灣政府防疫「能力」,大家必有信心,但卻少了陳副院長的「大格局」,怎能不讓人惋惜?
最末,以佛教故事做結:鸚鵡離開生長的叢林後,見到家園火起,百獸同伴,痛苦哀號,命在旦夕;牠奮力沾濕羽毛,企圖撲滅大火,往返於樹林與大海之間。釋提桓因(天主)問牠:「你的身軀如此小,樹林如此大,怎能熄滅大火?」鸚鵡回答:「我的身軀小,但堅信努力可成它;若此生無法遂其所願,我發願來生再來,直到大火熄滅」,天主感動,認為這小鸚鵡才是真菩薩,用神通熄滅大火。綜上,此次武漢疫情,即便是一塊錢、一副口罩、一行打氣的話語、一幅溫馨的貼圖,就讓你我,當回不枉人性的「小鸚鵡」吧!
*作者為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