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過年吃餃子 總要知道它的來歷吧!

2014-01-29 20:03

? 人氣

知道餃子的由來嗎?

知道餃子的由來嗎?

過年吃餃子,是中國北方由來已久的習俗。多年前,胡錦濤在除夕探訪偏遠農村時說,一定要讓所有村民都吃上餃子。這裡的寓意很深,吃餃子不僅代表溫飽,更是脫貧致富的一種象徵。事過境遷,習近平今年就沒說這樣的話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三國時期就有。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加上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有意思的是,文化極高的宋朝人,過年不吃餃子,而是一種類似湯餅的餺飥,南宋詩人陸遊的《歲首書事》,其中的2句描述宋朝人過年的情景,「中夕祭餘分餺飥,黎明人起換鍾馗。」意指除夕用餺飥祭祖,之後家人分食,年初一大早,撕下舊年畫,把新門神貼上去。山西到現在都還有餺飥這個食品。

再說一點。餺飥唐朝就有,之後東傳日本,日本人改以刀切麵片製成又寬又薄的麵條,再以菜湯煮熟。日本山梨縣目前還有一家專售餺飥的麵館,門口高掛四字匾額,「餺飥不動」,足證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餃子歷經年代,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餛飩」、「餃餌」、「粉角」之稱,唐代稱「湯中牢丸」、元代叫「時羅角兒」,明朝又稱「粉角」,清朝變為「餛飩」。至今,中國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一些地區稱之「餛飩」。

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是五花八門,有豬肉餃,羊肉餃,牛肉餃,三鮮餃,紅油餃,高湯餃,花素餃,魚肉餃,水晶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有水餃、煎餃與蒸餃之分。

餃子何時真正成為中國普及的年節食品,一說是在明清兩朝。據清朝史料紀載,「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換言之,即使是窮困人家,過年也一樣要吃上餃子,唯餡料不同。

當然,貧富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蔔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種討吉利的做法至今仍在沿用,只是多數家庭以錢幣代替金銀,有個過年氣氛就行了。

除了史載,民間還有一種餃子的傳說。據傳是一位昏庸的皇帝(年代不可考),每天想著長生不老,就有佞臣建議他,人若吃百樣飯,即可增壽成仙。皇帝於是下令招選名廚,每日三餐都吃新樣,名廚蘇巧生入選後接連做出99道新菜,心想第100道菜做完應可返鄉。

但最後一道菜就是做不出來。蘇巧生情急之下,把菜案上剩下的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調料,再用白麵皮包了許多小折角,置於鍋中煮熟,就等著死神的招喚。沒想到,皇帝吃完大樂,問及何菜?蘇巧生心中無底,只見他的傑作狀似扁平,故而稱之「民間極品­—扁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