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黑海的克里米亞半島(Crimea),國人一般不會有太鮮明的印象。不過如果談起「白衣天使」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與《雅爾達密約》,國人就不陌生了。南丁格爾在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期間親赴戰地,照顧傷兵,汲取經驗建立了現代護理制度。而1945年2月在克里米亞度假勝地雅爾達(Yalta)簽訂的《雅爾達密約》,則是決定了二戰之後的歐亞大陸態勢。
近來克里米亞再度躍上國際新聞版面,原因是它陷入兩個「祖國」的角力與拉鋸戰,一個是目前它所隸屬的烏克蘭,另一個是與它淵源深厚的俄羅斯。自去年11月烏克蘭動亂情勢日益劇烈、「脫俄入歐」呼聲響徹雲霄以來,克里米亞的地位與動向也日益微妙,甚至有分析家擔心,它可能即將引發一場區域戰爭。
烏克蘭軍港 俄羅斯艦隊
25日,克里米亞的重要軍港與第一大城塞凡堡(Sevastopol),出現了令觀察家不安的景象。大批親俄派群眾聚集在市中心,抗議基輔中央政府的親歐舉措。在此同時,兩輛裝甲運兵車(APC)開上街頭。
塞凡堡雖然屬於烏克蘭,連市長都不是民選,而是由基輔官派,然而230年來,塞凡堡始終是俄羅斯黑海艦隊(Black Sea Fleet)的母港,現行租約簽到2042年。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成名作《塞瓦斯托堡故事》(Sevastopolskiye rasskazy),就是以這座軍港為背景。
因此不足為奇的是,塞凡堡30多萬人口,7成以上是說俄語的俄羅斯裔,烏克蘭裔則不到1/4。塞凡堡市民在23日不顧基輔反對而擁立的新市長恰利(Alexei Chaly),連國籍都是俄羅斯。恰利的祖父是俄羅斯海軍上將,經營的電機公司總部位於莫斯科。
塞凡堡是克里米亞的特別市,但它的族群組成並不那麼「特別」。克里米亞位於黑海和亞速海(Sea of Azov)之間,面積約2萬7000平方公里(台灣的3/4),人口不到200萬人,其中接近6成是俄羅斯裔,烏克蘭裔同樣不到1/4,還有一支「克里米亞韃靼人」(Crimean Tatars)約佔12.1%。
沙皇遊樂園 俄羅斯禁臠
歷史上的克里米亞歷經滄桑,15世紀由克里米亞韃靼人建立「克里米亞汗國」(Crimean Khanate),皈依伊斯蘭教。1783年被俄羅斯帝國併吞,由於濱海且氣候溫暖,很快就成為俄羅斯貴族的度假勝地,博得「沙皇遊樂園」的稱號。
1917年至1922年的俄羅斯內戰期間,克里米亞成為紅軍與白軍的主戰場。1944年,蘇聯獨裁者史達林以勾結納粹德國為罪名,將克里米亞韃靼人全體放逐到中亞草原。他們直到1980年代中期才得以返回故土,但人事全非,俄羅斯人早已成為多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