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從未真正向非核家園邁步 台灣該起步了吧!

2014-03-08 13:26

? 人氣

要廢核、非核家園,但政府10多年來,卻沒作什麼事。圖為308反核遊行(吳逸驊攝)

要廢核、非核家園,但政府10多年來,卻沒作什麼事。圖為308反核遊行(吳逸驊攝)

全台廢核遊行今日開步走,行政院則全面因應「消毒」,朝野政客不少參與相挺。但回顧過去,從反核四、提出非核家園目標、到非核家園正式成為社會共識、政府政策目標,十多年來,台灣作了什麼?沒有,什麼都沒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廢核與擁核兩派人士的觀點與理由,幾乎是南轅北轍、難有交集。概略而言,廢核者最主要論點是核安與環保(核廢料至今無妥善處理方式);擁核者則主張廢核會造成的供電缺乏、影響經濟,對核安則強調其安全性,認為三哩島車諾比、甚至福島等核災是「例外事件」。

但既曾有「例外事件」,就難保不會再發生,更何況台電、原委會的官僚及專業性難讓社會信任,擁核者的核安保證形同隨時可能跳票的空白支票─恐怕連他們都難相信。如果,廢核後能保證供電不缺、電價不漲、經濟不受影響,大概一半以上的擁核者都要「投誠」到廢核陣營了吧─終究,核安問題難讓人安心。

因此,要廢核、要非核家園,是有功課要作,要讓其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但十多年來,經歷了幾番政黨輪替,兩黨表現「很一致」─除了口號,一步都未邁進。

廢核能否達成的關鍵因素在供電問題能否解決,如果代之以石化發電,會有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問題,因此重點都放在增加再生能源的比重。這方面,全球最被稱道的典範是德國,許多人都倡言要以德國為師,我們先看看這位「老師」作了些什麼事。2000年時,德國的再生能源占比只有6%多,核電占3成;10年後,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超過2成。此外,德國也努力壓低用電成長,10年間只增加不到6%。

台灣呢?再生能源喊了十多年,也有政策鼓勵「種電」、發展風力發電等,但再生能源比重一直在可有可無的2-3%左右擺盪。再生能源不增長,但用電量卻「奮勇精進」,10年間增加超過3成。甚至,我們可以看到「球員兼裁判」的台電、經濟部,有意無意的以行政程序、收購價格,去「卡」再生能源的發展。

而台灣社會,也同時存在著矛盾與擺盪。如果,民眾普遍對核安有疑慮,要廢核、要非核家園,就該調適接受必然的結果─一個是允許政府給予再生能源更多的補貼(拉高保證收購的價格與年限),藉此迅速拉升再生能源比重,確保供電無虞;一個是接受較高電價及其可能對經濟的影響。高電價有兩個重要影響:它必然能壓制過於快速的用電需求,同時,讓再生能源有更好的成長環境。

但從油電漲價、經濟遲緩、薪資停滯造成的民怨來看,社會又未必接受此代價;提高對再生能源的補貼,必然又被指為圖利業者。我們到底需要、能夠接受什麼樣的政策?

日前綠盟指經濟部的評估報告指落實節約用電,把電電成長量壓低到1-2%,沒有核四也不缺電。如果這個評估報告沒錯,核四的確該廢─但同樣別忘了,用電成長不會「自然降低」,政策壓低用電成長率代表的就是社會一定要支付代價,而遺憾的是:我們夢想美麗新世界,卻不願支付該支付的代價。

政府說以非核家園為目標,很感人;但最新的時程是,經濟部說要到2050年才能達成,這是否代表政府啥事都不作?這種政策目標有等於無。

台灣該廢核、要走向非核家園,但絕對不能如過去10年一樣,停留在口號上;在廢核遊行起步走的時候,也希望朝野政黨、諸位政客們,在政策、行動上付諸行動,讓台灣真正邁開非核家園的腳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