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武漢肺炎」威脅,民進黨政府的防疫工作,迄今表現還算不錯,唯一的敗筆,就是口罩。從春節期間的全台搶購,到農曆年後經濟部啟動《傳染病防治法》的「徵用條款」,在疫情尚未爆發以前,全面徵用民營口罩工廠,並且準備將國內口罩生產量,從目前的460萬片,提高到1100萬片,政府大規模地介入了口罩的生產與銷售,卻仍然解決不了全台的「口罩荒」。然而早在前幾年,口罩廠商包括美德醫材、宣德醫材、中衛等廠商,早就看準台灣抗空汙、PM2.5的需求,在台擴增口罩產能,衛福部在SARS疫情結束後,也建立起4500萬片的「安全存量」機制,如今面對疫情爆發,口罩供應為何還是左支右絀?
口罩所屬的不織布產業,在經濟部輔導的產業當中,是一項很小的產業,但一片不到10元的東西,卻有能力把經濟部、衛福部搞得人仰馬翻,2003年5月台灣SARS疫情嚴重,引發了台北市和平醫院「封院」事件,當時由於民眾搶購口罩,加上不肖廠商囤積,導致全台N95口罩不夠用,第一線醫護人員連1天1口罩的基本配給都無法達標,前總統陳水扁為此撤換衛生署長涂醒哲。
時隔17年,「武漢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在台灣尚未出現SARS的大規模社區型群聚感染之際,台灣社會竟然出現了「口罩荒」。
緊急海外採購避口罩荒 SARS時期催生「徵用條款」
SARS疫情爆發期間擔任經濟部工業局長的杜紫軍回憶,2003年的SARS疫情最早是在廣東與香港爆發,後來傳到台灣以後,口罩的供應已經有吃緊的狀況,當時由於《傳染病防治法》,到了SARS疫情後期,才由立法院增訂口罩等醫療物資的「徵用條款」,經濟部當初為了因應國內口罩供應的不足,當時通令經濟部所有駐外人員,對駐在國的口罩供應商進行詢價,價格回報認定合理就由駐外館處立刻採購。
由於有經濟部事先的緊急採購,SARS疫情爆發初期,台灣社會至少還沒有出現這次「武漢肺炎」的「口罩荒」。根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扁政府在SARS疫情期間,一共對外採購了95萬片N95口罩、719.5萬片醫療級口罩,另外也採購了305萬件防護衣。唯一沒有向國外採購的,只有國內有生產能力的耳溫槍與耳溫套,當時還造就了百略醫學等醫療器材類股大發利市。
(延伸閱讀:1片賣50、突然沒貨!經濟部僅向外採購到十幾萬片 王美花:全球都在搶)
由於SARS疫情的主要物資缺口,是醫護人員使用的N95口罩,N95口罩不僅搞掉涂醒哲的官位,也催生了《傳染病防治法》的「徵用條款」。根據監察院調查報告,政府在SARS期間(主要是後期),徵用的N95口罩數量有283萬片,醫療級口罩則有448萬片。除此之外,台商企業為了協助政府「抗煞」,也主動捐輸醫療物資,根據統計,當時捐贈給政府的N95口罩有77萬片、醫療級口罩有430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