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監察院調查報告,政府在購置防護衣及口罩之經費,包括衛生署委託中央信託局代為向美國現貨市場採購N95口罩4億3532萬餘元、人事行政局代全國各公務機關採購平面口罩1648萬餘元、全民量體溫運動耳溫槍套2982萬餘元及防疫物資運送快遞、保全等費用337萬餘元,合計支付4億9000萬餘元。在SARS疫情趨緩後,衛生署除依據當地疫情、各醫院收治病人數等原則,將物資配送至各醫療院所外,剩餘之存貨目前多存放於桃園楊梅久裕物流倉庫中。
其中,在口罩部分,監察院調查報告批評相關單位,「在疫情之初,相關單位未依法妥慎估算儲備口罩、防護衣等防疫物資,造成採購、調度、配發數量嚴重不足,引發醫護人員及社會大眾嚴重恐慌之亂象;迨疫情趨緩後,採購之口罩卻大批擁至,造成鉅量庫存無法消化之情形。」
曾經參與口罩等醫療物資整備的前工業局長杜紫軍回憶,SARS疫情爆發初期,《傳染病防治法》因為沒有「徵用條款」,經濟部在疫情發生初期,透過經濟部駐外商務人員,向駐在國當地廠商購買口罩;中信局則是與全球主要貿易商議價購買N95口罩與醫療用防護衣。「我們通知駐外人員通報駐在國口罩價格,報價後只要價格合理,就馬上決定購買,我們在捷克找到一批,當時連夜用拖車拖到阿姆斯特丹,再由華航空運回來。」
(延伸閱讀:1片賣50、突然沒貨!經濟部僅向外採購到十幾萬片 王美花:全球都在搶)
武漢肺炎傳染特徵不同SARS 口罩存量受直接衝擊
不過,杜紫軍強調,SARS和武漢肺炎疫情,還是有一些差異,最大的差別是SARS傳染的特徵是「先發燒,才會傳染」,因此當時的做法是所有公共建築全面量體溫;相對之下,武漢肺炎可能在沒發燒狀況下就傳染,所以民眾一開始的直覺判斷,就是全面戴口罩,口罩也馬上面臨不夠的問題。
然而,跟上次SARS疫情相比,政府這次多了4500萬片口罩安全存量,國內的口罩製造商,過去幾年也陸續增加了口罩生產線,口罩生產量某種程度上,遠比SARS時期要好很多,但政府竟然在春節期間,淪落到必須拿衛福部口罩安全存量販售給民眾。
杜紫軍表示,「這次武漢肺炎,很多中國僑民將海外購買的口罩寄回中國,顯示口罩在國外是買得到的,經濟部這次是否有像SARS期間,啟動國外的採購,應該是很重要的關鍵」,畢竟,包括中國在內都在全球搶購口罩,口罩價錢一日數變,台灣如果在物資採購上慢了,就買不到了。
口罩廠成「肥羊」 SARS期間徵用得支出「保全費」
向國外採購醫療物資要花錢,同樣地,徵用民間廠商口罩生產線,一樣也得花錢,SARS期間花費的保全費用337萬餘元,就與徵用口罩工廠有關。
杜紫軍表示,在立法院通過《傳染病防治法》「徵用條款」之後,政府宣布禁止口罩出口,但口罩停止外銷後,還是有可能轉到其他用途。杜紫軍進一步指出,在工廠徵用以前,國內只要有人出高價,廠商就願意出貨,因此,SARS當時有很多黑道會去「綁」口罩,在工業局徵用工廠以後,工業局官員不僅要每天看工廠生產報表,早晚還要派員去守倉庫(避免廠商盜賣)。
「市場失靈」釀口罩之亂 杜紫軍:有無緊急向外採購是關鍵
杜紫軍強調,這次春節期間的口罩搶購事件,是所謂的「市場失靈」,政府依據法令介入生產,防止口罩在供需不均衡過程,有人囤積居奇、影響國民健康,本來就是該做的事;政府之所以被詬病,主要是口罩的量不夠,「7天限購2片」,這中間涉及到相關單位,有沒有在春節期間向國際緊急採購的作為。
另外,徵用口罩生產線,也會有一些後遺症,有些廠商在政府徵用以前,已經承諾出貨給其他國家買主,在政府一聲令下後,可能無法履約,當初的買賣合約裡面,如果沒有訂定政府徵用的條款,就會面臨後續的違約索賠問題。
看更多【武漢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bit.ly/36PGP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