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的印加藜麥(Quinoa),近年在歐美養生圈掀起風潮,甚至被譽為「超級食物(Super Food)」。聯合國甚至因看中藜麥營養的完整性,曾將2013年訂為「國際藜麥年」,其對藜麥的肯定與重視,可見一斑。而台灣紅藜不僅是藜麥的近親,部分專家更看好其營養及應用價值,將比藜麥有過之而無不及,未來發展令人期待。
台灣紅藜是台灣原生植物,更是原住民利用逾百年的傳統穀類作物,所以,要說它是「台灣之光」,一點也不為過!
1981年糧食欠收 紅藜扮演「救命糧食」
事實上,1981年台灣一度糧食欠收,一般民眾習慣食用的稻米供不應求,台灣紅藜就曾扮演了「救命糧食」角色。惟國內民間大量栽種,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還是在近年其高度營養價值被廣泛肯定,連國際名人如碧昂絲、珍妮佛妮絲頓都受訪坦承是藜麥忠實擁護者。
根據屏科大研究結果顯示,台灣紅藜是最接近全營養的五穀雜糧作物,其所含蛋白質與牛肉、雞蛋相當;此外,其膳食纖維是地瓜7倍,能夠促進腸胃蠕動;鐵質是菠菜的3倍,補血補氣力;鈣質是牛奶的7倍,能夠協助骨骼發育。
脂肪含量 主要糧食作物中最低
另外,紅藜含有的甜菜色素,則能抗氧化消炎,還含有9種必需胺基酸、多酚類及葉酸,更特別的是,其脂肪含量是主要糧食作物中最低的,適合男女老少各年齡層攝取。
台灣紅藜種植專家、信豐農場副總鄭世政表示,和進口藜麥相較,台灣紅藜的顆粒較小(約為國外藜麥的1/2),外型顏色帶殼者為鮮豔的紅、黃色,脫殼者為深淺不一的咖啡色,而外國藜麥則全為脫殼,分有黑、白、紅等三種顏色。
台灣紅藜、進口藜麥 售價接近
目前市面上,台灣紅藜和進口藜麥的售價接近,但是進口藜麥必須經過長途運輸,產地及農場環境均難溯源,而台灣原生種的紅藜可透過包裝上的標示辨別,如有標「Formosanum」(福爾摩莎)字樣者即為台灣紅藜,建議於大型門市通路或超市購買,會較傳統市場、小型攤商等要有保障。
台灣紅藜的顆粒比芝麻細小,口感如豆腐般軟嫩,口味帶有淡淡的玉米鬚香,若添加於米飯中一起食用,不會干擾到米飯的口感,相較於糙米飯、五穀雜糧飯等,孩童的接受度也比較高,所以有些媽媽也會將紅藜摻入白米中煮成稀飯,製作成嬰兒副食品給寶寶食用。
紅藜可用水煮、蒸熟,或是做成紅藜醋飯,另外,市面上目前也有紅藜麵條、紅藜麵包等,選擇相當多元。原則上,由於紅藜鉀含量較高,恐對腎臟造成負擔,故腎功能不佳者必須避免食用外,一般人每天皆可適量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