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路總局「手握方向盤才算工時」的超狂言論引起廣大討論,網友們舉出許多例子打臉交通部,如救生員在沒人溺水時不算工作、設計師不畫圖時不算工作,這些荒謬說法實道出工作/非工作的模糊性,隨社會進步,工作型態變得更加多元、創意、去中心化,在擁抱更多工作型態的可能性之前,筆者認為不同行業別對工作的定義不同,每個定義下的工作都代表一種給付工資的方式,而這些方式充滿許多彈性和討論空間。
「手握方向盤才算工時」的BUG在哪?
民國73年政府公告施行《勞基法》,當時係參考《工廠法》內容訂定《勞基法》,即便經過多次修正,現行《勞基法》中仍可窺見製造業工人的影子,好比以「工時計價」客運司機的工資--「手握方向盤才算工時」,即便客運司機在表定上班時間,但「關車門做操」或「手離開方向盤」就不算在工作,這套說詞利用勞動力轉換為勞動價值間的模糊性規避工作的事實,換句話說:離生產工具越遠,就越不算工作。
到底怎樣才算工作?筆者亦聽聞過「出差搭乘交通工具的時間不算加班」一說,簡直與「手握方向盤才算工時」一樣神,反正在火車上可以睡覺嘛!除非回到馬克思發表資本論的19世紀,這個說法才會通,因為只有資本家擁有生產工具,農民是佃農,以部分農作物收成作為報酬,沒有工具就無法耕田,自然不算在工作,請雇主和主管機關活在當下,勿再隨意穿越了。
讓我們從19世紀回到現代,現代的工作型態更趨多元,工資的計價方式更趨模糊。「美術設計」一職常被拿來舉例,畫一張圖或許不超過幾分鐘,但卻需要若干天的創意發想、腦力激盪、會議溝通,最後才整合出一張設計圖,美術設計如此,可想而知還有許多仰賴創意的腦力勞動工作工資都是被低估的,若我們不尊重產品生產過程中所需的每份專業,永遠無法估算生產一項產品的真實成本,參與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工資亦難以計價。
尊重專業,也尊重你自己
「尊重專業」是老生常談,但在真實職場中卻難以聲張,不信你老闆對你的圖比手畫腳時你跟他說「尊重專業」看看,最慘的情況是老闆相信個人喜好勝過專業、毫無討論空間,於是從生產過程中的上到下每個人都不再就事論事、懶得拿出專業,淪落到「上班只是領薪水,做了什麼我不管」的境地,打折的專業造就無趣的產品,無趣泯滅工作滿足,剛好薪水又不高的話,離開只是剛好而已。
《勞基法》應是地板而非天花板
許多人都是遇到剝削或權益受損才打開《勞基法》,爭取自己的權益是重要的,但在冗長的勞資協議、調解之前,好好認識自己的工作價值也很重要,所謂《勞動基準法》應是基本配備而非雇主嘉獎福利,爭取自己應得的是種美德,唯有如此尊重專業才能脫離職場神話,一同讓《勞基法》成為地板而非天花板吧!
*作者來自藝術大學、曾誤闖公關業,現為自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