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可先就允否具居留證之陸配返台一事,在防疫考量為前提下作妥善安排並事先明言,交由滯漢台籍人士及其眷屬就返台與否自行決定。人人都想回家,機上的陸籍配偶,可能是台灣媳婦、也可能是台灣女婿,更可能是帶著台灣孩子回鄉探親的爸爸媽媽。無論名單是否合乎政府優先序之設定期待,也上了機、回了家。出現確診病患自然是整體社會的不幸,然倘由國人之陸籍配偶全然承受兩岸公權力對洽不暢及防疫隱憂的輿論焰火,是否不甚道義?
以日本撤僑為鑑,7日上午,日本的撤僑班機,載回198人,包括80名陸籍、台籍的日本人配偶,都非無例可循。有者論道,不能以日本等大國的醫療資源與台灣相比,此言又不啻與過往對台灣醫療水平的驕傲自相矛盾,以台灣今天之進步,台日國人平均可分配之醫療能量,竟有如此殊懸?
著眼當下,如何在醫護能量的分配與人道情懷的拉扯中抓取平衡,看似不易,但若能屏除意識形態,實際上可做可為之處,還有許多。一如陸委會的規劃,依救護需求、急迫性,作優先順序的安排,但考量則以家庭為單位,一來能指揮中心及陸委會對急迫性的要求,一來也能在返台安排上更盡人情。
就算不以人道角度思考,陸籍配偶究該享何等待遇一事,也未嘗不能以功利主義論之。按主計總處的數據,國人有近40萬在陸就業,佔海外總數是各地區最高。國人日常生活中,無論就學就業,欲與對岸完全社會斷鏈、經濟脫鉤本質上不切實際亦不可能,同時這也是超越政治立場,政界各黨、社會各派再再明白不過的道理。即便在國際上迭受打壓而憤恨不已,期望國人在陸就學就業上能得到妥適的照顧與安排,也該是社會的共識與期待。
大者不仁,小者不能不智。先能拭面容言,而能惠洽四方、近悅遠來,莫讓政治上的憤慨,凌駕了專業論辯與人道精神。如何避免讓兩岸在政治領域上的爾虞我詐與針鋒相對,成為兩岸人民交流往來的負擔與不便,是台灣證明社會價值是否聲符於情、做出高度與氣度的重要選擇。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