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中國保守派緣何隔海維穩

2014-03-29 06:35

? 人氣

堅持和平非暴力的太陽花運動,雖然發生強勢驅離佔領行政院群眾的憾事,但實無須對岸隔海「維穩」。(余志偉)

堅持和平非暴力的太陽花運動,雖然發生強勢驅離佔領行政院群眾的憾事,但實無須對岸隔海「維穩」。(余志偉)

自臺灣學生太陽花運動以來,中國大陸輿論界對其高度關心。在傳媒和網路上都多有討論。有幾位被外界視為年高德劭的前輩傳媒人及學者(我就不好意思直稱其名了),竟然稱臺灣的學生為暴民,稱臺灣民主為壞民主。有的引用台灣部份媒體的說法說「這是臺灣民主最黑暗的一天」,有的稱「余英時恐共」,這些話語不論如何我都不能接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認為這些人沒有搞明白在臺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服貿協議未經立院審議,是因為特殊的兩岸關係,不能依照國際締約作業。這涉及憲政層次及兩岸定位,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學生要求「立院逐條審議」的訴求當然無法表達及滿足。此種情境下,「合法」的抗爭不僅無效,而且是無意義的。佔領立院是行動,訴求則是監督行政。

批評學生的幾位先生們也都忽略了這次學運的重要性:這次學運與臺灣的未來生死攸關。自由市場與壟斷的半自由市場做貿易,只能有一個結果,對方利用你的自由,而你只能犧牲自己的自由。在和平發展的口號之下,蘊藏著「和平統一」的目標。臺灣的地位與價值可能會遭遇嚴重傷害,不可不察。在認知到此點之前,談運動本身的性質,是不著邊際的。

當然,這幾位先生們,年齡大都在花甲上下,在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期上的大學,經歷過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畢業後都進入體制內單位,不是媒體評論員就是大學教師,對中共八十年代初的「改良」與「進步」深有體會。其中有的人曾經戮力支持過溫家寶的「改革」,對大陸政權的「政治改革」抱有相當信心。還提出各種路徑,試圖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每年提出一條新路,中間路線也,新公民也,建設反對也,諸如此類。但萬變不離其宗:避談極權。

基於對體制的依附和期待,他們對中國大陸真正的政治反對運動不瞭解也不介入,有的人公然說自己只寫時政及思想評論,「從不介入實際的政治運作」,卻在海外屢屢談及自己在大陸如何組織維權運動。他們把大陸的一些政治反對人士稱作「暴民」、「小共產黨」,﹂痞子翻身黨」等等,對公民社會一知半解,卻要在「臣民社會」裡主張行使「公民」的權利,往往顯得前後矛盾進退失據。

他們還強調要在法律框架下解決問題,司法改革先行,甚至在許多良心犯系獄之時,呼籲當局「依法審判」。他們對體制本身並不做太多的質疑,有的人還提出過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下進行政治改革。他們擔心現行秩序的任何變動,一切的政治主張都不曾涉及對政權的根本性質疑,更勿論反對。

他們還鼓吹過所謂「臺灣模式」,認為臺灣轉型之成功系于蔣經國一身,或者因為國民黨的寬容,才有臺灣的轉型。他們拿臺灣的文獻來斷章取義,為自己的威權轉型理論添加注腳,強調要「和平轉型」、「非暴力」、「不流血」等等,以為自己為中國開出一劑良方,只是當道者還在準備之中,萬事俱備,只欠中南海一個回眸。

基於這樣的認知,他們如此看待臺灣的學生運動就不難理解了。除了「暴民」、「違法」之外,就沒有其他論述了,進而推出臺灣的民主被學生們「踐踏」,感到悲痛云云。一方面他們對於兩岸關係、社會運動的基本常識瞭解不足,一方面,也對「臺灣模式」被「玷污」感到難過,有種被釜底抽薪的不安全感。我認為不是余英時恐共,而是恰恰是這樣的一批人在恐共。余杰在FB上說,這豈止是恐共,簡直是媚共。

*作者為北京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