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自己打個臉,鄭重其事地給讀者和朋友們道個歉。「早發早移」喊了十年,這個公眾號運作了一年,真正的業務開展了半年不到,我和團隊接觸了大量的客戶、供應商、合作商,以及有需求的讀者,做了相當多的功課。我們反思了很久,現在看來,這句話確實有修正的必要。
怎麼修正?我們認為,「早移早發」才是一條更加可行的路徑。有人在公號下面留言說,「貧賤不能移」,也有很多人說錢不夠,似乎出去的成本高不可及。也有朋友說,「早發」放在前面,似乎就是「早移」的必然條件。這樣,會讓一部分中產階級望而卻步。
錢是不是先決條件?通過具體的業務接觸和走訪客戶,我並不這樣認為。記得幾年前,有相關部門發言人說:有人說花4.8萬就可以投資移民臺灣,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那麼天底下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好事?以下,我會從幾個方面來談談,「移」與「發」的關係,更準確的說,是要探討走出去過程中的財務問題,如何能走出去,而又能過得好。
錢其實不是問題
直接了當地說:錢不是問題。因為很多國家的很多移民的類別並不要求太多錢。這裡我就不舉例了,可以在西洋參考公號下方的功能表列點擊索取。真要想走出去,不用太操心錢這個問題,方案還是很多的——我是說,便宜省錢的方案。說到底,我認為是一個決心問題。
從後臺資料上看,我們的讀者大部分在北上廣深和省會城市,年齡層大體都是三十歲以上到五十多歲,套用流行的概念,這些讀者基本都是城市中產階級。根據我們做的後臺問卷調查,很多人身家企及或者超過千萬,正是所謂的高淨值人群。我相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動產。北上深一套百平的房子,也就接近千萬了。
這些人又是一幫特別焦慮的人群,每個月被一些自媒體用「保溫杯」或者「油膩」這樣的關鍵字羞辱一回或者好幾回。再不然就是被幼托所、小升初或者有沒有八百萬的學區房繼續羞辱。朋友圈裡,好多人為上海親子園這事兒感到非常憤怒,但憤怒有什麼用呢?
這些焦慮的人群,能在大公司做到中層以上,每年能去京都兩回布拉格兩回大秀朋友圈的新富裕起來的階層,著實也有些錢,但是卻無法享受到與自己身份地位、購買價格相匹配的公共服務。同樣的價格付出,你在國外的情況就會完全不同。我相信經常出國的這些人也知道這個道理,但為什麼卻一直要「歲月靜好」下去呢?
關鍵問題是什麼呢?我和好多客戶推心置腹地聊過這個話題。這些人有BAT的中層幹部,有華為、萬科、恒大的品牌經理,很多人持有納斯達克和香港上市公司的股票,但他們都擔心一個問題,出去了幹什麼?還有的人問我,國內形勢還不錯啊,還能掙幾年錢,要不再等等?基本上都是這個調調。後來我發現這是一個共同的問題。
想想看,年屆四旬,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出國,語言可能也不方便,找工作什麼的也難,離開城市中產階級這個舒適區間,的確比較尷尬。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出國這事兒就像週期性復發症,過一陣子就要考慮一回。我北京的一個朋友,這三四年來每年都問我要不要移民,今年我只好答覆他,你2013年要是辦了現在娃都會外語了。
少壯不努力,一輩子留內地啊朋友們。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首發於冰川思想庫(bingchuansxk)/外邦科技。更多好文請掃描《西洋參考》二維條碼。(原標題為:對不起,給大家道歉,早發早移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