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全面徵收口罩大概是多數台灣人首次經歷配給政策。覺得不方便就抱怨政府無能,加上政客和名嘴荒腔走板評論,應是不理解必要物資缺乏下不得已的配給用意,還有數學不是很好的關係吧!
約莫超過八十歲的台灣人,才有戰時物資配給的實際經驗。譬如我的上兩代長輩生於台灣的日本時代,阿公、阿嬤生於明治,爸媽生於昭和。二戰末期,包括糧食在內的民生物資普遍缺乏,殖民台灣的日本政府因而出面徵收並施行配給制度。
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就常聽阿嬤說,好不容易配給到一小塊豬肉後先醃起來,放在謝籃吊在房內大樑,等到拜拜、家裡有人生日或生產坐月子時,就用豬肉煮成一大鍋鹹湯,因為家裡人口多,女人和小孩只能喝點鹹湯,嘗一下味道而已。幼時跟阿公走在村子裡,有一次經過某戶人家,阿公說那家人在戰時管制物資的時候偷殺過豬,不上繳給政府去配給,而是半夜殺了豬,高價賣給需要的人,那叫做黑市交易。
米缺乏的時候就配給番薯,剉成籤摻在米飯裡。我小時候很愛吃番薯稀飯或烤番薯,可是兩個阿嬤都不喜歡。她們說,吃地瓜的時候會想起戰時排隊領配給的回憶,就好像她們聽到防空演習的警報聲,就會想起抱著小孩躲空襲的悲傷往事一樣。
物資就這麼缺乏,禁止交易也是不得已,一旦價格被哄抬起來,有錢的人才活得下去,沒錢的人就只能等死。日本NHK晨間小說劇的許多主角人物,童年都經歷過戰爭配給的情況:有錢人想用昂貴的珠寶或和服,拿去跟生產蔬果、稻米的農家換食物,農家說,拿了那些奢侈品也沒用,有飯吃比較重要。
台灣八十歲以下的世代,應該都沒有經歷過戰爭物資缺乏的非常時期,也不清楚由政府下令的配給政策究竟基於什麼理由,頂多在石油危機的時候搶過衛生紙,還有不久之前因為莫名其妙的漲價謠言,而出現的衛生紙之亂。平和安穩的歲月,比較常抱怨颱風過後的葉菜跟蔥價很貴,或天氣冷的時候很難買到米酒,多數是因為恐慌的囤積行為造成市場短暫缺貨而已。
防疫如同作戰,這次政府藉由全面徵收口罩,實施定量配給,大概是多數台灣人首次經歷的配給政策。人民百姓如果對口罩產量與第一線醫療需求的迫切性不理解,難免用消費者至上的觀念來挑剔政策,一旦覺得不方便就抱怨政府無能,加上那些出自政客和名嘴各種荒腔走板的評論,應該都是不理解必要物資缺乏之下不得已的配給用意,還有數學不是很好的關係吧!
*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719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