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會周四通過針對武漢肺炎紓困與振興計劃,準備編列規模達600億元的特別預算,協助因疫情受創的產業。雖然「支持產業」這頂大帽子一下來,各界都不會「政治不正確」的反對這些政策,但在具體內容上,官員還是該把關少亂撒錢。
依照院會討論初步的計劃內容,觀光與運輸產業的紓困與振興方案規模200億元,針對中小企業、零售餐飲以及商圈補助160億元,農業紓困補助60億元,其餘產業還有影視出版、醫療機構等單位亦有編列預算。此外,也有20億元的「消費抵用券」,發放對象則尚未確定。
武漢肺炎對經濟的衝擊從年後開始逐漸發酵、擴大,最後經濟的損傷會多大、多少產業受創、時間持續多久,仍難預料;不過,現在已經可以確定的產業重災區,就是以觀光旅遊業為核心的相關產業─旅館、旅行社、航空、遊覽車等大眾運輸、餐飲、百貨、零售、夜市。除了因武漢肺炎導致的兩岸來往近乎斷絕,讓觀光旅遊全面萎縮外,即使島內民眾也大量減少需要出外的消費經濟活動,讓相關產業更是雪上加霜。
最新且受矚目的新聞是,受疫情衝擊信義百貨商圈業績掉4-7成,著名的微風百貨為此裁員3成,還有不少小型餐廳關門,旅行社則傳出辛苦支撐、離放無薪假近矣;當然,全年的經濟成長率也勢必要下修,官方預估降低幅度在0.35-0.5個百分點之間。依照民間的預測,觀光產業這波的損失至少在台幣1000億元以上,悲觀的估計則是到2000億元。
因此,經濟情勢下修看來是已難避免,至於是否構成拿納稅人的錢去撒錢紓困,仍有斟酌餘地。每個經濟體都會有景氣循環,從擴張期到高峰後下滑進入收縮期再到谷底,接著再重來一次擴張期,台灣從1954年至少已經過14次循環。每次經濟收縮到谷底,勢必有不少企業、產業要重新洗牌,倒閉、關廠企業大增。不過,這其實就是自由經濟基本上汰弱擇強的過程,政府當然不可能每次都要提出紓困、挽救企業的措施。
這次因武漢肺炎衝擊經濟而提出紓困政策,如果以總體經濟面來看,全年成長率下修0.35-0.5個百分點,仍維持2.3%左右的成長率,這應該尚未嚴重到需要提出紓困的程度吧?
即使真要紓困,也該分出那些是真正需要幫助、且值得幫助的重災區產業;旅行業當然是核心重災區,但如果一定要擴及到零售、夜市、餐飲,是不是過份擴張,反而讓不少資源錯用?即使是對旅行業的紓困,也該分清楚、想清楚,那些是真正政府紓困支撐後可存活,那些則是大勢已去、甚至或本身經營原來就有問題而難救活的?政府如果對業者以優惠融資方式為其「續命」也罷,但如果拿錢補助企業的虧損─不論以什麼理由、任何型式,都有濫用稅金之嫌。
此外,行政院顯然也有藉著「紓困大帽」,偷渡資金到特別預算的嫌疑。例如,600億元特別預算中,農委會的農業紓困補助有60億元,但問題是既然紓困主要針對的是武漢肺炎造成的損失,對農業而言,就應該是因疫情無法出口中國的損失。但台灣去年一整年出口到大陸的農產品,左右也不過是12.7億美元,大概就是台幣381億元,農委會一口氣編列60億元,比例是不是過高了一點?
再如20億元的消費抵用券問題,或許所占比例不算高,但過去實施的效益明顯不高,且其帶來「增加消費」的效果少,多是原來的消費用抵用券來減少支出,這個政策目的在支持商家,但商家實際獲利低,是否值得再花這20億元,該再斟酌考量。
行政院既然提出了600億元的紓困振興計劃,以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優勢,這又是一個施惠於各行業與民眾的法案,當然就是百分之百會通過。不過,政策內容與施惠對象,還是希望官員一手摸良心、一手發錢,別把600億元打水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