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南臺灣表演場館的營運問題

2014-05-21 06:00

? 人氣

一般行政首長都希望自己任期內,在所屬轄區以一步登天的方式建設硬體設施,舉辦表演也要求熱鬧、曝光率。目前高雄、台南皆以競辦國際大型活動自誇,看起來鬧熱滾滾,參與人數似乎也有成長,但在活動策劃上,大多安排已有市場基礎的活動(如流行音樂會),或安排國內外團體亮相。商業色彩濃厚或深受普羅大眾歡迎的節目,理應回歸民間的運作機制,兩個院轄市都得將主要資源投注在需要長期規劃、執行,而民間無力辦理的活動,並積極培養表藝人材,創造民眾觀賞的環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文建會時代在衛武營藝文中心計劃確定時,立即推出「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期能扶植南台灣在地表演團隊,開發藝文人口,培育劇場技術與管理人才,並鼓勵具潛力的劇場新秀在南部成立演藝團體。可惜這個須要經年累月藝術扎根的計畫現已無疾而終,不知原因何在,係主管機關認為目標已達成?或認為本計劃無明顯績效?不管原因為何,最大的可能是執行方向出了軌。

劇場是有機的文化關照,衛武營的營運,與長期深受西方/現代/都會/菁英影響的台北兩廳院相較,猶如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如果經營得當,可能創造出獨特的台灣表演文化。草創初期的衛武營最緊要的是建立表演藝術地位與劇場風格,不能只是提供國內外團體在南部的表演平台,或成為本地團體的專屬劇場,衛武營不能複製台北兩廳院節目,或收編南方現有民俗表演,也不是兩者拼湊、折衷,而未來文化部督導的衛武營如何與高雄市政府主管的大東文化中心分工,也是需積極面對的問題。

衛武營首任藝術總監由簡文彬擔任,是一個好的開始,這位傑出的指揮家、鋼琴家能快速增加新劇場的知名度。文彬有寬闊的國際視野,但對台灣──尤其是南部文化根柢的掌握可能需要一點時間。如果從經營策略來看,當下的衛武營應儘快規劃、成立表演藝術資料館(或中心),一方面蒐集、保存散失的表演藝術資料,再方面突顯衛武營有別於台北兩廳院的空間特色,與典藏、展示、研究、教育的博物館功能,讓專業人士、社會大眾熟悉這個表演藝術館,進而樂於參與衛武營藝文中心的各項活動。有關國家表演藝術資料館的創立,筆者將另文探討。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