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和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未來將與老字號的台北兩廳院同屬一「法」架構(行政法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之下。以一法人三場館的形式運作,應能改善現階段中、南部專業表演空間不足、藝術資源匱乏的困境。然而,未來結果仍看執行成效而定。聲望低落,常常被人看衰的馬總統日前訪問衛武營時,一開口就是:「會不會變成蚊子館?」此話一出,引起南部人一陣撻伐,其實總統的擔心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只不過他忘了自己所站的高度。
劇場的興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反映市場需要,例如城市藝文活動蓬勃,場地不敷使用,需要增建劇場;一是在缺乏劇場、表演資源貧瘠的城鄉,藉劇場的興建創造文化環境,培養藝文消費人口。不論因應那一種需求,劇場興建之後能否達到目標,關鍵在於是否有配套措施,並能有效執行營運計劃,尤其是大台北以外的地區,如何在規劃工程時,「軟」、「硬」兼施,攸關新劇場的功能。
以往公設表演場館(如各縣市的演藝廳)、地方文化館,先前的規劃與後來的營運往往落差甚大。最明顯的是設在民雄的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最初負責規劃的台大城鄉所,著眼於地緣關係,包括民眾結構,表演藝術需求,再由內而外,決定表藝中心的空間配置與建築外觀。規劃報告如期上繳,縣府一直沒有採用,大概是當時的李縣長想到本縣擁有最富盛名的舞蹈家,沾他的光,國內外著名團體就會在台北演出之後,移師嘉義縣……。於是委請著名建築師直接設計新劇場,準備迎接將出現在嘉義縣的國際級表演。
表演藝術資源不足的嘉義縣真要成為國際級劇場,除非由林懷民親自擔任藝術總監,擘劃演出節目與劇場發展方向,並由雲門常駐兩年,帶動文化風氣,創造這個農業縣的藝術奇蹟。但是這件事並未發生,嘉義縣表藝中心雷大雨小,節目的安排也飄忽不定。
中、南部的國家級劇場與台北兩廳院,位階相同,但經營條件懸殊。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問題極多,尚未移撥給國家表藝中心,姑且不論。工程預算高達百億元,預計於104年完工啟用的高雄衛武營藝文中心,未來如何以南部為基地,創造台灣劇場新典範,備受各界關注。台北兩廳院已經跑了二十幾年,享盡國家資源,衛武營開跑階段的軟體建設與營運經費,應特別寬列預算,給予至少十年的扶植期。
值得觀察的是,衛武營之外,南部還有幾個新建的表演場館,包括高雄大東文化中心、屏東演藝廳,以及甫動土的海洋及流行音樂中心,這幾個文化設施在爭取興建預算時,都有堂而皇之的理由,然而定位多半不清楚,營運績效也待觀察。特別是鄰近衛武營基地的大東文化中心,是當時的高雄縣政府堅持興建,正式啟用後,除了舉辦一些表演活動,並不容易看出它的方向與可能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