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泰國,一個政變成癮的國家

2014-05-25 10:51

? 人氣

泰國軍方5月22日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這是泰國近代史上第12次成功的政變。(美聯社)

泰國軍方5月22日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這是泰國近代史上第12次成功的政變。(美聯社)

泰國軍人又搞政變了,從1932年「素可泰王朝」絕對君權統治在政變中終結以來,泰國至少發生19場軍事政變,其中12場成功。如果「泰國軍方」是一位投手,他的「勝場數」不僅堪稱全球之冠,而且「勝投率」高達6成32!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中最慘烈的一場發生在1976年10月6日,軍方先是與右翼民兵聯手鎮壓泰國國立法政大學的示威學生,屠殺100多人,然後國防部長、海軍上將沙鄂(Sangad Chaloryu)發動政變,推翻「反共不力」的總理社尼(Seni Pramoj)。1年之後,沙鄂又對政府不滿意,再次發動政變。

美國政治學者烏爾菲德(Jay Ulfelder)指出,研判一個國家是否會發生政變,最重要的幾個指標是國家富裕程度、政府型態,以及近期是否發生政變。在富裕(無論民主抑或獨裁)而且近期內不曾發生政變的國家,要搞一場政變難上加難。

換言之,幾乎所有的政變(無論成功抑或失敗)都發生在較為貧窮、政治型態摻雜專制與民主特色的國家。尤其當這些國家內部政治勢力兩極化的時候,或者近5年內曾經發生政變,最容易成為政變的溫床。

泰國今日雖然是中等收入國家,然而它的經濟是從1960年代才開始快速成長,在此之前,泰國軍方已經成功發動6場政變。1985年到1996年間,泰國經濟平均成長率高達12.4%,這段期間只在1991年發生1場政變。

再就政變的「群聚效應」而言,泰國的政變大多是禍不單行;《1932年、1933年》、《1947年、1951年》、《1957年、1958年》、《1971年、1976年、1977年》。今年政變和上一回(2006年9月19日)有7年8個月的「空窗期」,軍方還算是相當「克制」。

烏爾菲德進一步解釋,「信心」是人類政治的關鍵要素。政變行動就算失敗,也會顛覆政治菁英之間的既有關係,導致他們難以判定對手的意向,高估政變再次爆發的風險,擔心自己會坐以待斃,因此傾向於先下手為強。

澳洲國立大學(ANU)研究員法瑞里(Nicholas Farrelly)指出,泰國的確培養出一種「政變文化」(coup culture),將政變視為解決問題的可行之道,「泰國的菁英和一部分的公眾,已經將政變的終極可行性(ultimate acceptability)深植於內心世界。」

另一方面,正因為政變在泰國是如此「正常」,一旦國內發生嚴重政治衝突與僵局,其政治體制與選民也就缺乏迫切動力,去尋求政變之外的解決之道。法瑞里說:「對於如何以適當的機制處理政治衝突,各方缺乏共識。縱觀泰國歷史,政變之後的年頭往往最是動蕩混亂。」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在許多開發中國家,軍人干政、槍桿子出政權是家常便飯,為何獨獨泰國會發展成一個「政變大國」?近代的土耳其也曾歷經政變頻傳的年代,然而最終走出惡性循環,讓政變成為禁忌,上一回政變已是34年前的泛黃舊事。為何泰國到了2014年還無法擺脫政變魔咒?

長期關注東亞事務的美國名記者柯蘭齊克(Joshua Kurlantzick:)指出,這與泰國軍隊的特殊結構有關。泰國皇家軍隊(Kong Thap Thai)現有兵力約30萬人,2012年預算約53億8700萬美元,排名全世界第35。二戰之後,泰軍曾經投入韓戰和越戰,1976年至1980年代大舉鎮壓泰共,近年則以參與聯合國維和任務為主。

與其他國家的軍隊相比較,泰國皇家軍隊(Kong Thap Thai)的高階軍官是標準的「人浮於事」,遠遠超過國防與作戰的需求,光是將軍就超過1700人,比例之高舉世罕見。泰國已承平近30年,許多將領早已有職無事,反而對政治產生濃厚興趣,並且視之為捍衛自身利益與地位的不二法門。

這樣的一支軍隊,墮落到搞政變有如進行演習,其實不足為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