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承諾書」事件背後 台灣高教的荒唐與無奈

2017-03-06 06:20

? 人氣

也許有人會說,研修生並不重要,現階段可以配合「新南向政策」,廣收東南亞學生。但,真的有這麼樂觀嗎?以華語授課為主的台灣,很難吸引非華人學生,而東南亞華人學生的「市場」不僅早已耕耘多年,而且面臨歐美發達國家、香港和中國大陸等地的多重夾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種種因素下,大陸研修生成為了大學重要的財路來源,不敢不重視。

當無奈成為日常 荒唐也不足為奇

當30所大學簽署「承諾書」,我們必須看清,這不是世新一所學校的問題,而是台灣高教所面臨的整體性問題。

從410教改提出「廣設大學」的口號起,台灣高教走向了一條市場化、商品化的道路。雖然這樣的政策有一定的好處,但也為未來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讓所有辦學者在此刻不得不思考,未來該怎麼走。

而這短短二十年間,台灣逐漸和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說再見,對大企業採低稅負政策的台灣政府,在編列教育經費時越發窘迫,不得不放開對大學的管制,讓其「自謀生路」,在市場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校格』是什麼?能吃嗎?」看似好笑,卻已成台灣高教的黑色幽默。簽下這份「承諾書」,看似「喪權辱校」,然而這只是在生存壓力下,無奈作出的荒唐抉擇。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台灣所有大學經營者、教師和學生必須思考的問題。

*作者陸生,就讀於世新大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