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夾在邊界的陸配小孩

2020-02-20 06:50

? 人氣

兩岸之間「他者/我群」意識已愈漸明確,而瘟疫蔓延時隨人顧性命,對他者的敏感度也愈強。尷尬的是,這次陷入爭議的陸配子女並非完全是「他者」。(資料照,盧逸峰攝)

兩岸之間「他者/我群」意識已愈漸明確,而瘟疫蔓延時隨人顧性命,對他者的敏感度也愈強。尷尬的是,這次陷入爭議的陸配子女並非完全是「他者」。(資料照,盧逸峰攝)

兩岸之間「他者/我群」意識已愈漸明確,而瘟疫蔓延時隨人顧性命,對他者的敏感度也愈強。尷尬的是,這次陷入爭議的陸配子女並非完全是「他者」。

武漢肺炎疫情對兩岸關係帶來什麼衝擊?哪些衝擊是暫時性?哪些是結構性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經濟衝擊最常被提到,一般預見疫情會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刺激包括台商在內的外資離開中國。除具體的物質關係改變,無形的情感關係也出現變化。最明顯的,表現在陸委會企圖放寬陸配子女來台議題上。

中國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重挫。武漢肺炎。(AP)
中國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重挫。武漢肺炎。( 資料照,AP)

民間意見幾乎一面倒地反對這項放寬政策,甚至比討論口罩出口限令更一面倒。民眾擔心這群最多兩千名(在各種限制下,真正會被核准的人數少很多)陸配子女可能是移動感染源,同時不滿他們在此危機時刻來台接受保護、分享防疫資源,卻又不願拿台灣國籍,因而產生強烈「和我們不同國」的情緒。

兩岸間「他者/我群」意識已愈漸明確。政大選舉研究中心二月中旬最新公布的民調顯示,去年底台灣人認同高達五八.五%,為史上第三高,僅次於發生太陽花二○一四年的六○.六%與隔年的五九.五%。

台灣民眾界定兩岸邊界愈見清晰,而瘟疫蔓延時隨人顧性命,對他者的敏感度也愈強。尷尬的是,這次陷入爭議的陸配子女並非完全是「他者」。

陸委會因陳情,計畫放鬆陸配子女入境政策,引發社會反彈。(柯承惠攝)
陸委會因陳情,計畫放鬆陸配子女入境政策,引發社會反彈。( 資料照,柯承惠攝)

兩岸通婚從○三年高峰時的三萬四千對,十五年後劇降八成,只剩不到七千對,陸配小孩在台灣也是少數族群。沒有台灣國籍的陸配小孩較像是擁有「綠卡」,多數人父母其一是台灣人,即使少數無台灣血緣,文明國家對於依法取得居留權的「外國人」,也應保障其法律權利。雖然父母可能因現實利害考量,讓他們取得中國籍,但對這些主要在台灣生活的小孩,台灣應爭取他們的認同。

中方態度也強化台灣民眾對他者的戒心,例如「鼓勵」陸配聯名向台灣政府抗議入境限制,使得問題更政治化。疫情危急時,也不忘在WHO抵制台灣。

當習近平忙著「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防疫戰爭、調動解放軍防疫救援之際,也不忘指揮解放軍機在二月九日、十日兩度侵入台灣空域、越過海峽中線。雖不足以認定習近平想挑起對外衝突以化解內部危機壓力,但可看出他對台「硬的一手」並未因疫情軟化。

疫情讓兩岸的邊界更清楚,但疫情過後恐懼消失,兩岸基本結構問題還是要理性處理:如何因應中國軍事壓力、兩岸經濟關係轉型、民間往來交流、正視居留在台灣的外國人之權益……,這些都要穩健理性因應。

*作者為新新聞總編輯,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720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