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日,中國國務院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看似「了無新意」,卻激起港人對「一國兩制,全面管治」的強烈反彈。香港「第一健筆」、《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專欄中直言:「地緣因素令北京對香港能夠予取予攜,只是如此一來,香港不僅對台灣的『示範單位』作用盡失,且成為台灣的『反面教材』。在統一的問題上,台灣必會愈走愈遠!」。
沒想到,隔天,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范麗青一句「老生常談」的「定制化語言」:「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平地激起千堆雪,甭提獨派人士,連「不獨派」人士都為之傻眼。
這下子,北京當局對港台民心即使非謂盡失,肯定也掉了七八成,學運領袖陳為廷一句「干你屁事」回敬國台辦,聞之發噱,卻也不可謂不允當。倒楣的是準備在立法院臨時會力推服貿協議的馬政府,這下子大概又要踢到鐵板了。
兩岸三地有迥然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和政治社會體制,港人在英國殖民下大啖西方民主思想,很長一段時間的言論自由是台灣都難望其項背,然而,這幾年港人愈是要求普選,香港言論自由卻愈有緊縮跡象,台灣的眾聲喧嘩成為港人羨慕的對象,愈是如此,北京對香港愈不耐煩,愈不耐煩愈把香港推得離台灣更近一點。
香港民主人士與台灣聲氣相通,這也是為什麼林行止會感慨,這個白皮書已經成為北京對台灣的「反面教材」,其實,不必這個白皮書,台灣對香港處境的變化密切關注,至少還找不到太多「正面教材」。眼下,台灣肯定是香港民主人士的「正面教材」,而且,港人深怕這個「正面教材」有一天也被納入兩制(或三制)之內。
國台辦例行記者會老生常談多到台灣人其實不太介意了,偏偏這回特別是由新華社發問,而且,針對的就是台南市長賴清德登陸所言「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這句話被新華社定調為「台獨」已然不智,因為這句話自從中華民國廢止動員戡亂條款放棄反攻大陸後,不但是台灣共識,而且已經成為台灣常識。
簡單講,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中華民國)的前途當然由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這是台灣內部統獨歧見中的最大公約數,朝野兩黨俱無異議,這個立場並不被台灣定位為「台獨」,北京要將其定調為「台獨」,只是自尋煩惱、自找麻煩。
北京當局或許很難體會台灣百家爭鳴的生活與思維方式,就拿面對國台辦立場宣示的老話,從總統府到陸委會依例與之老生常談:「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台灣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台灣的未來。」民進黨聊備一格反嗆一句:「這只會讓台灣更討厭中國。」網民連發怒都懶,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中國人民曾經決定過什麼事?」簡單調侃卻道盡兩岸大不同。
兩岸這漫漫長路最重要的就是求同存異,求同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彼此的不同,存異就別想著為對方決定什麼。學會這一點,兩岸對話就不會這麼雞同鴨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