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溥專欄:銳利超群的音樂明星— 悼指揮名家馬捷爾

2014-07-15 05:03

? 人氣

台灣樂迷對馬捷爾並不陌生。他曾應台北市交之邀,帶領匹茲堡交響演出,也曾受邀客席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最後一次則是和紐約愛樂來訪。對於未能親臨現場的愛樂者,其錄音眾多,箇中卓越之作絕對值得欣賞。他可以平淡到令人無感,也能以豐富到囉嗦的內聲部設計,逼得你不得不接受他的聰明(像他的德沃札克交響曲)。我個人喜愛他的馬勒與理查‧史特勞斯,彷彿他終於在智力上遇到對手,必須拿出真本領對付。他對管弦聲響與配器頗有研究,常能塑造極為特殊的色彩,在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克里夫蘭交響)、西貝流士《第四號交響曲》(維也納愛樂)、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和巴爾托克《管弦樂團協奏曲》(柏林愛樂)都有令我印象極深的演出。我最喜愛的則是他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的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一、二組曲、《西班牙狂想曲》、《圓舞曲》與《波麗露》,曲曲都有不可思議的色彩和層次,是神妙至極的魔法表演,《波麗露》結尾更有別出心裁的速度變化,令人耳目一新。當然,馬捷爾也不乏大膽嘗試之作。他力邀瑪東(Eva Marton)、卡列拉斯和李柴蕾莉(Katia Ricciarelli)合演的《杜蘭朵》,忠實記錄他作為維也納歌劇院總監的強烈企圖心。大家都抱怨這是哪門子的CD,居然一幕一軌,想選段都不行。可這錄音就是毫無修剪,起手無回的真實現場,就是要逼你一同經歷當晚在劇院裡發生的驚奇。馬捷爾也有極端的特殊詮釋,至少對我而言,我聽了兩版錄音、兩次現場,卻始終參不透他的馬勒《第七號交響曲》。可這四次演出都有一以貫之的脈絡與設計,只能說是這位大師留給我的未解之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無論我能否理解,即使在他最味同嚼蠟的演出中,馬捷爾仍然展現良好的音樂學養,總是結構清楚且句法明確。現下揮棒技巧精湛者並不少見,後進的耳力也常可和前輩比美,但諸多媒體寵兒的音樂表現卻甚為貧弱空洞,分句混亂又表情浮誇,連基本的工整明晰也不可得。這是馬捷爾那一代和現今樂界最大的不同:詮釋者當為作曲家謙卑的使徒。若真要有明星,那也應有足以撐持光環的實力,閃耀燦爛如馬捷爾。

*作者為知名樂評人、主持人、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