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美股暴跌上千點,跌幅超過3趴,原因是市場「突然覺得」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重大,大家一起砍股票,才會出現這種近兩年最大的跌點與跌幅。到底這是市場驟然醒悟疫情的影響,還是恐慌過頭得反應?答案是:都是。
在疫情發生後,美國股市的表現原本一直相對強勢而有韌性,不過在義大利、伊朗和韓國等國家的中國境外病例數量激增後,對疫情擴散的憂慮讓市場不安,美股3大指數都重挫,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接近歷史低點,金價(代表避險需求)也攀升到7年高點。那些重挫的股票中,以旅遊、醫療保險和科技股受到的衝擊最大,美國航空集團、聯合健康等公司單日跌幅在5-10%間,市場視周一的下跌已屬「恐慌性」。
其實,在大部份人的認知中,春節後、1月底時,就已感受到武漢肺炎的嚴重性,中國首季經濟的衝擊已難避免;2月10日之後的復工不順,則除了凸顯疫情較預估嚴重、尚未能控制住外,其經濟衝擊也會「外溢」衝擊到其它國家與全球供應鏈。亞洲許多股市在先前都已反應過疫情的利空因素了,美股現在才突然而來的暴跌反應疫情,確實有點後知後覺的驟然醒悟之味道。
不過,從全球性的數據上看,這個暴跌卻又有恐慌過頭之嫌。相較17年前的SARS,中國經濟占全球比重,已經從當年的5%左右上升到16%,更兼身為「世界工廠」、深深嵌入全球供應鏈中,對全球經濟影響當然更大。依照專家估計,中國經濟受疫情衝擊,單季的成長率可能跌到4%,全年成長率已難突破6%,預測全年減少的成長率平均大概在0.5-1個百分點之間。
不少市場人士都承認,疫情到底對經濟影響多大,其實9成是要看社會如何回應疫情,如果大家恐慌持續升高、取消一切消費與生產的經濟活動,經濟當然重挫,反之則是社會作業量維持正常的經濟運作,其對經濟衝擊就小。
坦白說,過去幾年中國面對經濟的「新常態」,其實經濟成長率就已從2011年的9%以上,逐漸往下降到7趴、6趴;甚至這2年因貿易戰讓成長率降到6趴邊緣,美股也還是在高檔走動。從這個觀點看,美股要說是為疫情因素重挫千點,倒還不如說是原本就是「居高思危」,風吹草動或「找到理由」就回檔修正。
雖然有悲觀派一直認為美股已泡沫化、潛藏崩跌可能,不過大部份經濟學家都不認為美國或全球經濟,會因這次疫情而陷入衰退,甚至對其影響經濟情況亦多認為幅度有限,以目前的情勢而言,股市漲跌較大成份是「走自己的路」,而非被實體經濟表現甚至疫情牽動帶著跑。
不過,對台灣這種實體經濟受中國影響強大的經濟體而言,較台股漲跌更實際的影響是實體經濟衝擊。官方預測值已經把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從2.72%,下修0.35個百分點到2.37%,這個修正幅度是否足夠大有疑問,民間智庫對今年是否能「保2」都有點擔心了,最後結果就只能看中國疫情何時能紓緩進而結束,及經濟何時能回到正軌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