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洲沒有向外傳播瘟疫?
在十幾個來自舊世界的惡性傳染病在新世界佔得一席之地同時,卻沒有一項致命病菌是從美洲傳到歐洲的。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天花,但天花的起源仍有爭議。群聚疾病不是在人口數量龐大且稠密的地區更容易發展嗎?為什麼病菌反倒從擁擠的舊世界猛朝空曠的新世界進軍?為什麼會有這種嚴重失衡的現象?如果最近估算出來的前哥倫布時代的人口才是正確的,新世界人口的稠密其實不下於歐亞大陸。墨西哥的特諾奇提特蘭就是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城市。為什麼特諾奇提特蘭沒有致命的病菌可以送給自己送上門來的西班牙人?
會有這種結果可能是因為新世界的人口發展要比舊世界來得晚。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美洲人口最為稠密的三個中心—安地斯山區、中美洲和密西西比河谷,從未連結成繁忙的貿易網路,如在羅馬時代串連起來的歐洲、北非、印度和中國,成為微生物繁衍的天堂。然而,這幾個因素仍無法解釋為何新世界沒有發展出致命傳染病。(根據文獻報告,有人在秘魯印第安人的千年木乃伊身上發現肺結核菌的DNA。但這種辨識程序並不能判斷到底是人類肺結核,還是在野生動物間頗為流行的近親病原牛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bovis〕。)
為什麼致命傳染病不能在美洲興起?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另一個簡單的問題來回答:這些病菌是從什麼微生物演化來的?歐亞大陸的群聚傳染病是從牲口身上來的。歐亞大陸可豢養的牲畜不少,但在美洲馴化的只有五種:墨西哥的火雞、美國西南的駱馬(或羊駝)、安地斯山區的天竺鼠、南美熱帶的古俄羅斯鴨(Muscovy dudk)和遍布於全美洲的狗。
美洲不像歐亞大陸、沒有連結各城市的貿易網絡,野生動物也遠較貧乏,因而成為疾病傳入的重災區
話說回來,新世界馴化動物之少反映一個事實:野生物種的貧乏。在最後一次冰期,約當一萬三千年前,八○%的美洲大型哺乳動物已經滅絕,剩下可供馴化的動物寥寥無幾,根本不可能和群聚疾病的來源如牛、豬等相提並論。
古俄羅斯鴨和火雞都沒有成群結隊的生活習慣,也不是像小綿羊般可讓人摟摟抱抱的寵物。天竺鼠則可能是卻格司氏病(Chagas’s disease或稱南美洲錐蟲病)或利什曼病(Ieishmaniasis)的禍源,但未有定論。安地斯山區的駱馬(或羊駝)乍看之下和歐亞大陸牲畜最為類似,讓人不得不驚訝的是人類疾病沒有一種是源於這種動物。有四個地方可看出為什麼牠們不利於人類病原體的發展:一,不像綿羊或山羊那麼大量飼養;二,由於駱馬從未翻山越嶺到安地斯山以北的地區,總數和歐亞大陸的牲口相比只有九牛之一毛;三、人們不喝駱馬的奶,因而不會被藏在駱馬奶的病菌感染;四、駱馬不是在家裡豢養的動物,和人類的關係沒有那麼親密。反觀新幾內亞高地的女人還會以自己的奶餵小豬,而豬跟牛也常常和農夫住在一個屋簷下。
作者/賈德・戴蒙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周岐原,小標及引述為編輯所加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