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避免醫療資源流往中國 該儘速推動國際醫療專區

2014-08-28 11:59

? 人氣

國際醫療專區一直有不少反對聲浪,但當中國逐步開放外資獨資設醫院的限制時,醫療專區可能是讓醫療資源留下的唯一方式。(取自公視新聞畫面)

國際醫療專區一直有不少反對聲浪,但當中國逐步開放外資獨資設醫院的限制時,醫療專區可能是讓醫療資源留下的唯一方式。(取自公視新聞畫面)

中國政府宣布開放7省市實施外資獨資經營中醫院,目前先對台、港、澳開放。對台灣的醫院而言,或許又是增加一個可爭逐的市場,但對台灣而言,醫療資源的流失卻又是揮之不去的陰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過去中國並未開放外資(包括台資)獨資成立醫院,在2010年兩岸簽署ECFA之後,才允許台灣醫院與企業在中國獨資成立醫院,但對成立的地點仍有嚴格限制,服貿協議則對獨資成立醫院的限制將進一步放寬;這次開放7省市獨資經營中醫院,大致仍延續其原有的政策主軸。

不過,即使其開放幅度是逐步增加,各種限制仍存在,但對國內大型醫院而言,中國龐大又待開發的醫療市場仍有吸引力;對高階醫療人員而言,在台灣被健保壓抑的所得,中國市場卻能提供更高的回報;具醫界估計,當兩岸空中飛人的醫師大概有400名。

從2005年開始,台資企業先後在中國設立了長沙旺旺醫院、廈門長庚、南京明基江蘇宗仁….等,國內主要大型教學醫院體系,除了長庚外,尚未有組織化的前往中國設醫院。如果中國持續對獨資醫院的設立開放、對台灣醫院招手,更多醫院前往中國設立醫院、更多的國內醫療人員赴中國就業,大概是很難避免的結果了。

要避免這種結果,一個方法是「把門關起來」,禁止醫院與醫療人員赴中國及其它國外,但問題是:作得到嗎?不太可能,兩岸彼此開放,我方要禁止現有醫院赴中國設醫院,難。即使可以阻絕現在主要醫院赴中國,也無法阻止醫療人員選擇赴中國工作或當兩岸空中飛人。

另一個方式是:把醫療資源留在台灣、把病人吸引進來,這就是國際醫療專區的概念。政府推動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中,就有國際醫療專區的規劃;雖然,反對國際醫療專區者,擔心以健美為主的醫療專區,將讓「血汗醫院」與「四大皆空」問題更嚴重,但相較於由大型醫院帶頭,「連根拔起」帶走醫療資源的風險,國際醫療專區讓醫療資源留下,讓海外病人進來,該是較佳的選擇與結果了。

雖然有人反對國際醫療專區的理由之一,是強調醫療的社會服務性及公共資源問題,甚至認為政府不該把醫療視為一種「產業」對待;但事實上醫療的確就是一個產業,而且是相當龐大且重要的產業。開醫院─不論是大型教學醫院、中型醫院、或小診所─還是要有盈餘,不是作慈善事業;醫療人員以薪資、工作環境等考慮去留,不是「不問酬勞」的以志工、義工自居。

陳義過高的看待醫療產業,忽略創造誘因的重要,則反而讓醫療資源流失更多、更快。與其讓「中國誘因」吸走醫療資源,不如自己在國際醫療專區創造誘因─即使把資源從健保體系吸走,至少還是留在台灣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