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一位鹽水人的獨白

2020-03-12 05:30

? 人氣

30-40年來鹽水始終如一民風樸樸不曾有太大改變,唯陪伴我們長大的父執輩也垂垂老矣,但是他們鮮明的性格始終如一,即便面容不如從前年輕氣盛,大清早那份微笑還是如此熟悉不過!離鄉我們心屬家鄉,而我們都經歷一樣的城鄉差距感和屬於鄉土泥濘的踏實。但若能將鹽水小鎮鮮明的「人情味」、溫敦「生活模式」傳承發光會有多麼美好!這就是中華「儒學」文化,而文化傳播必須要有載體,何種承載工具是最與時共進呢?經濟逐漸凋寧也是台南溪北苦境!上個十年網路時代遽變鹽水未能承接得上!錯過媒體直播和各種網路影音的素人代言行銷也錯過!而凋零的溪北雖有不朽文化卻無用武之地時為可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月津港書寫10年台南古都文化哲學

撰寫論文時身為文組生教授耳提面命「不論如何都不能忘記自己的主體性;也須時時尊重客體的主體性!」而文化何嘗不是我們民族之根?民族沒有經過傳承的文化民族即失去自我「主體意識」基礎;相對一個人之記憶!首先,我們要知道自身來自何處?方能找到現今位置!而至我們將往何處去?她教我書寫民族誌。民族誌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許多文化人類學家認為,民族誌是文化人類學的本質。藝文界的我們也不能忘記!其牽扯情感根深認同之歸屬;情感延續書寫之論述。任何人文(鹽水燈會)也出自於此「歸屬感定位」、未來發展「情境滿足」過程書寫語法。其中造就人文活動鹽水燈會也來自此混沌。鹽水燈會有如大型公共藝術社群區、如開放式博物館般。而古典博物館轉向當代博物館的第一面向即是「由物品走向社會關係」,而藝術也有公共性與實踐性意義出現。在「關係美學」中是否更需具有社會責任感之議題對話,又或僅只是消費主義「娛樂化」呢?逢年過節來點輕鬆又何不可?那鹽水燈會是否又有民眾生活壓力的「修復性」功能呢?而論者認為的確有到位,但如能更具「總結性」(藉由辦燈會十年來歷史對照研討民族意識走向)且有「文化資料建檔」和「藝術參與人才流向建檔」又或「區域規劃」別建了又拆一次性使用,而是區域輪替「歷史對照」、「主題性」,最後也最重要的「公開透明流程和評鑑機制」。而單向地上對下推行方式,能否成為雙向互動參與呢?我們想「全民總動員」有意願者皆可以參與討論回饋對於人文精神的社會植根也許更好。

結論 : 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哲學是教育的指導原則

在公共活動中越來越講求教育功能,而教育部該由官僚本位出發,民主如台灣多元包容、中央權威早已瓦解!「最會溝通的政府」勢必要知道如何引導民眾對話,且尊重最後對話結果!並在過程中植入「前瞻性」觀點,而一切「公開透明」。人類成長實踐中夾帶理論;理論印證實踐。現代主義社會之所以快速發展在於「共識」存在,台灣分化多年早該藉由多元書寫中找出共同語法,建立共識(哲學)下個十年我們還否存在?又該何去何從?甚麼又是附身符(不可被取代之處)?我們想一切來自哲學!「貫時性」和「並時性」壓縮地台灣兼具各種片面式哲學,何取?何捨?執政著夠「前瞻性」嗎?

*作者為八年級的鹽水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