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體育用品展(TaiSPO)曾是全球運動器材採購商的必看展覽,現在它需要重新定位,為台灣運動產業注入新的成長動力。」
三年前,我造訪了台北國際體育用品展(TaiSPO),並將我的經驗寫成了一篇評論。我在文中提出一個觀點:TaiSPO必須採取新思維,從長年製造導向(manufacturing-oriented)轉型為市場導向(market-oriented)的展會。我的想法很簡單,許多國際品牌代工的機會已經消逝了,企業與薪資大幅成長的空間在於創造新商機。在亞洲運動市場的急速擴展之下,新商機因應而出。若TaiSPO可以成功地重新定位成亞洲主要的運動產業展,台灣就可能變身為即達兆元產值亞洲運動市場的中心。
昨天我再度前往TaiSPO時,原本希望看到不只有推廣OEM產品的展覽,還能看到與產品相關的文化元素,例如運動品牌、趨勢、團體和名人等。市場導向的展覽定位較為廣泛,進而吸引日本、韓國、中國和東南亞市場中有影響力的組織,例如零售商、健身房、教練、活動主辦單位。貼近市場需求並不會損害台灣OEM器材製造商的利益,反倒增加組織推廣自家的能力的機會,創造新商機。
我觀展時發現一些值得讚許的地方,像看到健身器材品牌-喬山Johnson和Intenza Fitness-引領著未來的展出方式。相較於傳統的展覽方式,他們在展位中營造出健身房的氣氛。以專業的健身教練替代showgirls,介紹了令人信服,又能滿足市場需求的體能訓練計畫來配合公司的最新產品。展覽主辦單位為貼近市場需求所做的努力也值得鼓勵,尤其是TaiSPO論壇的內容。今年論壇的題材大多與運動市場相關,例如「從消費需求看台灣健身產業發展趨勢」與「東京馬拉松的內容行銷」。
很可惜的是,除了看到許多人煙稀少的展位之外,展場也缺少了歐美體育用品展中常能感受到的活力。儘管展覽已經慢慢的在改變,今年的TaiSPO離打造台灣為亞洲運動市場領導者的目標仍有極大落差。
一些觀展者可能會問:今年的TaiSPO是否稱得上國際體育用品展?近幾年的展覽反倒只能反映出台灣仍具競爭力的領域,例如室內健身器材。台灣室內健身器材產業也確實是值得讚揚的成功案例。健身器材佔台灣體育用品出口超過40%(不含腳踏車與運動鞋),2016年的營收更達到200億台幣(6.6億美元)。近年來強勁的成長主要歸功於全球健身房和飯店的發展,但這股成長動力可能在未來幾年減弱,進而壓縮台灣運動產業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