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體育用品的生產與出口仍可創造穩定營收,台灣正錯失一個擴張良機。運動產業成長的潛力來自於市場,從器材延伸至服務(健身房、運動中心、個人教練)、活動(賽跑、運動聯盟)、通路(線上/線下零售)與行銷(運動贊助)等。若沒有一個發展潛能的市場,產品銷售的空間肯定就很有限。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最近說:「2014年中國運動相關產業的產值,包括運動穿著製造,達到500億美元(1兆5000億台幣)的規模。美國同一年運動產業的規模為5000億美元(15兆台幣),並持續成長中,這還只是運動賽事和體育活動的數字而已。」他預估在2020年以前,中國運動產業在GDP的比重將達1%,光在中國就可創造3兆人民幣(4637億美元)的商機。
受到最近政局影響,中國或許不是台灣的主要目標市場,但台灣也可以在其他亞洲國家開發商機。以台灣的地理位置和遠勝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與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的運動市場和產業來說,台灣實在沒有理由不能成為亞洲最大的體育用品展。
今年TaiSPO整合了更多市場導向的論壇內容,這點值得稱讚,但TaiSPO還是需要融入更多運動文化元素,才能拉近展商與市場的距離。主辦單位可以借鏡其他市場導向的運動用品展,例如ISPO與EuroBike。了解這些展覽的策略與運作方式,或聘請善於規畫此類展覽的顧問專家協助,增進展會的影響力。
TaiSPO有潛力協助台灣成為亞洲運動產業的中心,創造新市場商機,並降低台灣對產品製造的過度依賴。若TaiSPO能成功從純採購展轉型為市場導向的展覽,台灣或許就能在兆元美金規模的亞洲運動市場取得中心地位。
*作者為DDG方策 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