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農耕法、圈地活動竟意外改善人類健康:《瘟疫與人》選摘(1)

2020-03-19 05:10

? 人氣

作者指出,當鄉村農業勞工的健康改善後,少數的工人可以供養多數的城市人。圖為家禽、家畜示意圖。(取自pixabay)

作者指出,當鄉村農業勞工的健康改善後,少數的工人可以供養多數的城市人。圖為家禽、家畜示意圖。(取自pixabay)

馬鈴薯立大功

愛爾蘭在十八世紀的領地擴張方面,提供了很有趣的例子,這個例子在實際領土上並沒有特出之處,但是在人口統計上卻極富戲劇性。經過連年殘酷的戰爭後,這塊土地總算在1652 年真正享受到和平。從那時起,三個不同的族群:英格蘭人、蘇格蘭人以及愛爾蘭人,帶著各式不同的農耕方法以及經濟展望,和一片近乎空曠的土地展開奮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愛爾蘭大部分地區的主要族群還是愛爾蘭人,雖說政治情勢對他們並不利。他們之所以會成功,在於很早就接受馬鈴薯做為主要作物。這項做法使得愛爾蘭人的生活好過許多,因為愛爾蘭人原先的農耕地規模都很有限,而且他們也不像英格蘭人那樣,依賴昂貴的犁具來耕地。便宜又盛產的馬鈴薯,使得愛爾蘭人更容易存活,因而能全面競爭過英格蘭的移民。

馬鈴薯。(圖/華人健康網提供)
便宜又盛產的馬鈴薯,使得愛爾蘭人更容易存活,因而能全面競爭過英格蘭的移民。(華人健康網提供)

蘇格蘭人則設法在阿爾斯特省(Ulster)定居下來,他們的耕種技術以及生活標準,大致都和愛爾蘭人相等。蘇格蘭人在十八世紀初期,種植穀物全面失敗後,也把馬鈴薯當成主要作物,證明了這種原本很不起眼的根莖植物,是多麼的有價值。愛爾蘭人口的爆炸性成長直到十八世紀末,才算是進入最高峰,諷刺的是,當時由於英格蘭地區穀物價格攀升,使得英裔愛爾蘭地主的農事利潤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這也使得勞力需求增加;本地愛爾蘭人倒是可以提供勞力,他們只要求約一公畝大小的田地做酬勞,這一公畝地用來種馬鈴薯,足可養活全家大小,他們生活也許窮得可怕,但至少營養狀況還不錯。

然而,十八世紀愛爾蘭及中國農民人口顯著增加的情況,或許正是日後其他地區的前兆。同樣的,工業革命能在大不列顛崛起,也和當地的人口及疾病有關。直到1870 年代(當時英國開始由海外輸入穀物及其他糧食)以前,英國城市人口若要增長,一向需要依賴加強當地的糧食生產。改進田莊機械、施肥、作物輪種、種子篩選以及作物儲存、收藏等,全都有助於增產糧食。其中最重要的變革為,放棄以休耕做為除去雜草的方法。像是蕪菁這類在生長季節需要細心耕地的作物,就容許農人一邊生產有價值的作物,一邊破壞雜草。於是,農產量也因此提高了幾乎三分之一。

放牧帶來的好處

當這種「新式農耕法」於十七世紀後半,由最早的起源地開始往北海兩側擴散時,又造成另一個始料未及的結果。因為蕪菁和苜蓿(另一種取代休耕的重要作物)所能餵養的牛隻數量,是歐洲農業從前絕對辦不到的;而且,大量牛隻出現後,一方面增加肉品及乳品的產量,改進了人類的飲食;另一方面,又為帶原的瘧蚊提供了更討喜的血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