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災之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核能署(OECD Nuclear Energy Agency)的食安專家拉佐(Ted Lazo)前後造訪福島不下40次。他說,是否購買核災區食品,全看個人願意承擔多少風險,福島當地的農產品廠確實需要達到國際標準,才有可能說服消費者。
拉佐表示,為了確保、驗證核災區出產的食物沒有輻射汙染之虞,日本政府、私人企業、經銷商和農夫都付出巨大努力,且成就非凡。
根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簡稱CAC,又稱Codex)建議標準,每公斤的食物中,輻射物質碘-131活度要低於100貝克(becquerel,等於每秒蛻變一次),銫-134與銫-137總和活度則要低於1000貝克,而日本福島核災區的食品輻射物質活度則落在10至25貝克之間。
銘記歷史 期望開創新氣象
然而浪江町的重建還有很長一段路。2017年3月31日浪江町的避難指示解除,原本該町21434名居民中,只有1189人(約5%)返回家園,更多人要求町方拆毀住宅,選擇在外地繼續生活。町役所職員表示,許多人仍對當地殘留輻射量抱持疑慮,加上附近缺乏大型醫療設施、商業活動低迷,這些因素都使原居民畏怯返鄉。
儘管日本在2012年成立復興廳負責災後重建事宜,但由於福島核災善後疏散舉措,讓311震災有別於過去阪神大地震,災區重建不如預期。NHK報導,根據兵庫縣立大學調查,災後十年,1965名因核災離開家鄉避難的受訪者中,逾60%仍然有「身為災民」的意識,這個數字是阪神大地震十年後同樣調查結果的2.5倍。
津波が襲った住宅と市場 気仙沼、震災9年の姿を空から https://t.co/85nci9YIn7#東日本大震災 からまもなく9年。沿岸被災地の今の姿をドローンでめぐります。
— 朝日新聞デジタル編集部 (@asahicom) March 8, 2020
「空からたどる復興」、1回目は #気仙沼 です。
大きな津波被害を受けた魚市場周辺。現在の様子を空から。 pic.twitter.com/2s6yJEl3GK
東日本大震災 あの日から9年 。
— NHKニュース (@nhk_news) March 9, 2020
被災地は今。教訓をどう生かせばいいのか。
関連のニュースや動画を集めた特設サイトです。
ドローン映像、VRコンテンツ、被災地アンケートなどを掲載。https://t.co/x4DaWKoqRv
地方經濟嚴重受創是其中一個原因。一名受訪者表示,車站附近的店家接連關門,年輕人也不回來,不知道要幾十年之後才能回復以前的生活。而一名從浪江町搬往新潟市的受訪者則斷言無法回歸9年前的生活,有時想要忘記或隱藏身為災民的事實,但「這一生都會覺得自己是災民」。
鈴木大介也意識到他不能只是重現浪江町以往的景象,他希望鈴木酒造店2021年的回歸能鼓勵當地人回流振興產業,同時吸引新公司入駐。「光是延續地震以前的狀況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集思廣益,開創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