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做法是,主動做完一個採訪後,會找不同媒體合作發表,同時針對特定議題出書,在實現獨立報導同時,也能從這樣的合作方式得到收入。因此對她而言,媒體沒有新舊之分,「但做為一個專業記者,就要一直去找專業的路。」
不過陳曉蕾提到,她這種做法本身必須具備某種程度的獨立報導能力,而最令她擔心的是,目前在報館工作的記者並無法獲得培養這些能力的環境,導致年輕記者很失落而轉行。她不斷在思考如何幫助年輕記者去實踐他們的專業,例如是否要成立基金去建構支持網絡,或與年輕記者合作議題,把經驗傳遞給他們。
香港《主場新聞》今年七月突然關閉後,許多人都在思索另一個主場新聞,陳曉蕾說,重點是要支持更多記者出來做獨立報導,社會也應該給予更多支持。
台灣獨立媒體呈多元發展
台灣的政治環境跟香港不同,媒體有較自由的發展空間,但基於種種原因,主流媒體的表現離實現新聞價值還有很大的距離。而且即使表面上看來非政治的政策及立法,背後都有中國的影子,包括土地徵收、污染產業擴張、水源區為陸客開飯店等等議題,就需要獨立記者長時間的關注與報導,讓訊息完整且持續被揭露。
如今台灣有各種形式的獨立媒體出現,政府也已習慣獨立媒體的存在,且與主流媒體享有相同的採訪權,行政院日前也正式邀請公民記者採訪(這點請立法院加油),這都讓人對台灣未來獨立媒體的發展更加樂觀。
而獨立媒體這邊要做的,是提升專業報導能力、擴大影響力、開創一個更好的媒體環境,讓更多有志從事記者工作的人加入報導的行列。
*作者為獨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