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結束,藍營崩盤,這個結果短期內對經濟未必會有明顯影響,但中長期則必然產生深遠影響。
這次選舉屬地方層次,中央藍營執政及立法院占多數的格局不變,按理藍營敗陣亦不影響經濟大政方針;藍營選戰最後階段狂打經濟牌、FTA牌、投資牌,結果無人買單,全線潰敗;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強力支持的候選人全落選。全線潰敗的結果是原本不該受影響的經濟政策也要全部停擺,因為,一個被最新民意幾近完全否定的政府,再也沒有能力推動任何重大且有爭議的政策了。
經濟開放腳步暫停
這1年多來,中央最重大但也受挫最嚴重的經濟政策,當然是推動兩岸服貿與貨貿協議的頓挫,及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停滯;服貿完成談判與簽署但引發318學運,至今無解;貨貿談判中斷半年後再恢復,但進度緩慢,甚至即使完成談判、簽署協議後,是否就能實施猶在未知之數。
選前藍營已乏推動能量,政府仍持續開放政策,不論是貨貿、示範區,都大聲呼籲、努力推動,中韓FAT完成談判後更是如此,但坦白說進度微乎其微;在選戰大敗後更難有能量續行;更悲慘的是:國民黨最後強打FTA、經濟開放牌,如果要擴大解釋,潰敗結果形同對這些政策的否定,藍營要如何再強推?除非民進黨認為執政在望,又認同貨貿對台灣經濟的重要,不願讓經濟掉入難以挽救的深淵,而願意讓兩岸監督條例、示範區條例等通過,否則,以藍營的支持度與力度,豈有可能完成這些政策的推動?
因此,台灣經濟開放政策,即使尚未到反轉的地步,但腳步絕對是停滯不前了。兩岸經貿協議如此,自經區政策亦復如此,台灣經濟的開放腳步算是頓挫了。
對岸與企業如何盤算與回應?
接下來要觀察的是對岸與企業如何盤算與回應。兩岸原本的默契是:讓兩岸服貿與貨貿談判比中韓FTA早完成與生效,不過318學運後,台灣社會反服貿與對兩岸協議的顧忌─甚至反彈,還有馬政府「hold不住」國內情勢的表現,讓北京不願再等台灣。7月習近平訪韓國,承諾年底前完成中韓FTA談判,11月北京APEC領袖峰會上,習與韓國總統朴槿惠一起宣布完成FTA實質談判─這形同對台灣的當場打臉。
北京的作法,一來是有其地緣政治上的考量與需要,11月上旬才與韓國完成FTA談判,下旬習近評訪紐、澳,宣布與澳洲完成FTA談判,又與紐西蘭簽10項協議,習稱與紐國是「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北京藉經濟實力拉攏那些傳統上是美國盟邦、小老弟的國家,這既是中美亞洲之爭的一環,也是中國先行佈局、降低被美國主導的TPP封殺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