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之後的股市,遭遇11月CPI達成5年新低,有了通縮的風險,所以降準的呼聲來了,最快週內降準的言論喧囂塵上。
看起來是有道理,尤其在前一陣降息之後,降準那是肯定要降的,只是該不該現在的問題。
降息和降準,終極目的是讓寬鬆出來的錢流入最需要它的實體經濟。所以先看看上次降息的效果怎麼樣。
估計效果怎麼樣大家已經有所耳聞了。據說管理層都憤怒了,又拍桌子了。他們調查了下情況,發現降了息,這些實體經濟還是都拿不到錢。更甚的,實體經濟自己都不願意做實體了,人家別說拿不到錢,就算拿到了錢也是去投入股市了。
中國人哪,就是這樣。
問題出在哪裡呢,為什麼無論如何錢就流不到實體流不到中小企業呢?
關鍵就在商業銀行。這些銀行把錢都乾嗎了呢?還用得著說麼,能到股市的就直接到了,直接到不了的,也要千方百計的繞一百個彎去股市。
大家都說這輪股市是槓桿市,確實,融資融券帶來了幾千億的資金。整個11月融資融券交易達22000多億,相較前一個月的14000多億,環比增長50%多。兩融餘額已升至9000多億元,保守估計融資融券帶來的資金超過了5000億。
也不過幾千億嘛。而且,融資融券餘額急劇升高的同時,不少券商資本金壓力日趨緊迫。融資融券差不多該到頭了。
不要緊,融資融券的槓桿相對銀行資金來說,那隻是冰山一角。
過去一段時間,調查發現,大量的銀行理財資金通過“繖形結構”隱秘地進入股市:三年前,一些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合作一種繖形信託,即在一個母信託賬戶之下為眾多的中小型私募基金和大戶提供股票配資。光大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廣泛開展了此類業務。銀行理財資金在這些產品中認購優先級,享受固定收益;私募基金認購劣後份額,承擔為優先級保本保息的義務,其資金槓桿可以做到2到3倍,甚至5倍,遠高於融資融券的槓桿水平。另外,繖形信託在單個股票限倉方面也更加靈活,形成了一個相對的監管窪地。
繖形信託產品的規模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或許幾千億或許上萬億。但它的潛力大。
以前聽到這個事情少,是因為以前這些配資資金之前只為高淨值專戶才提供。而如今,銀行已經不甘心了,開始開發向散戶提供股票配資的新業務,而且快速開展。銀行放下身段開始搞這種業務,本質原因在於,這些理財產品資金一時間找不到更合適的投資產品。以往投資債券的收益率大幅下降了。原先高收益率的委託貸款,地產信託,它們的規模在萎縮了。這些資金非常飢渴,急需高收益高流動性項目來替代。
配資只是最簡便的方式交疊到股市。但你可知道,這些銀行恨不得把所有的存款所有的資金都追逐這些高收益的項目,以往搞搞體系內資金空轉,如今瘋狂的股市則是這些高收益項目中的新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