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拚產能復工,全球最大代工廠鴻海富士康卯起來展開招人大戰。在已經招進3萬人的情況下,過去兩周持續每天招工2000人的節奏,預計三月底全中國的廠房能夠恢復超過80%產能。但疫情帶來的不只是供給問題,銳減的需求同樣產生疑慮,在蘋果暫時下調訂單數量後,傳出實際進入富士康深圳廠工作的人不到1萬,很多原本期待入職的工人只能在周圍睡大街。
鴻海有70%的產能位於中國。在富士康百萬大軍中,60萬人為蘋果工作,貢獻80%的利潤,因此富士康拚死拚活都要將復工率撐起。祭出史上最貴的入職獎金、規定幹部必須推薦員工進廠上班…等,安全健康方面也找來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擔任集團新冠肺炎防疫及復工總顧問。一切措施都是為確保iPhone能夠正常供應。
誘人條件吸引不少工人相繼排隊體檢入職,成功用錢砸出復工率。iPhone最重要的生產基地,富士康鄭州科技園區宣稱已經恢復超過80%。鴻海前董事長郭台銘表示,目前在供應端包括中國、越南和臺灣,復工進展超乎預期,不擔心供應鏈,消費市場是否可成長才是關鍵。而他的擔憂確實是對的方向,近日蘋果依據疫情走勢和市場反應,選擇延後新品發佈、暫時下調訂單。
這導致招募中心開始管制新進員工人數。復工獎金不斷下調,內部推薦政策也宣告停止。許多人花了一周等待入職,結果突然停招,甚至有提交入職申請證明的工人收到退回。隨著蘋果訂單變化,富士康所需的員工數量增增減減。
各地工廠產能的不平均也成為富士康一大困擾,像是核心疫區的武漢廠就招人困難。因此出現有些地方沒有員工,有些則是產能最大化,忙到無法額外分擔產能轉移,正面臨著如何配比有限產能的選擇難題。
復工不等於復產
身為產業鏈下游的富士康,就算真如自己宣稱拚出80%的復工,但實際復產狀況仍舊得取決於其他供應商的復工率。尤其蘋果的零組件多為客製化,無法輕易找到替代品。從蘋果200大供應商名單看,中國企業(包括香港)的數量有至少40家,對於富士康而言,他們的復工狀況是同樣關鍵。
離開中國是趨勢,但不是解方
目前富士康旗下的iPhone產能主要集中在鄭州、深圳和太原,海外少部分配於印度。在中美貿易戰、中國人工成本提升…等因素,近幾年鴻海早就開始啟動全球化的產能佈局,但是這並不容易。iPhone製造工序有400多個,為普通手機的10倍。再加上中國的蘋果供應商數量不斷增長,進而提高轉移成本。海外動不動就罷工的勞工,穩定性也不如中國工人的任勞任怨。
新冠肺炎病毒就與中美貿易摩擦一樣,只是企業離開中國的催化劑。況且現在疫情全球蔓延,即便將產能和訂單轉移到海外其他地方,一樣不能解決問題。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