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以為iPhone是美國設計、中國組裝,接著再以船運橫跨太平洋送回自己的手上,不過實情遠遠更複雜。從一開始,蘋果就仰賴人類史上全球價值鏈裡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來打造理想中的iPhone。二○一三年,攝影記者大衛.伯瑞達(David Berrada)與《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編輯大衛.韋騰(David Wertime)合作,想畫出iPhone繞遍地球的生產線地圖。最後標出位於十幾個國家,共七百四十八個iPhone供應商,遍布澳洲、菲律賓、以色列、法國到巴西等國。只要手腕輕輕一轉,就能讓螢幕從平行轉為垂直向的陀螺儀呢?
這個技術則來自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該公司的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生產設備則位於義大利與法國。讓手機能理解並解讀你的動作,比如用於健身追蹤應用程式,或在閒置時能自動轉為省電模式的晶片呢?則是位於荷蘭的恩智浦(NXP)半導體製造商的智慧結晶。為了造就近乎完美螢幕,使用的薄如紙片、抗光反射、抗刮痕的玻璃呢?這是康寧玻璃(Corning)的產品,該公司早在美國南北戰爭前成立,位於紐約州西部人口僅一萬一千人的小鎮裡。要是少了一種稱為「鉭」的稀土元素,你的手機根本無法運作,這種金屬粉末能儲存極高電荷,是讓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其他現代裝置能順利運作的電路板中,不可或缺的原料。鉭取自稀少黝黑的鈳鉭鐵礦,通常是透過盧安達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勞工,在血汗的工作環境中手工提煉。近年來,蘋果和其他公司受到愈來愈多的監督壓力,要求公司確保使用的鉭礦是取自符合基本人權標準的礦場。雖然這方面還有許多改進空間,不過開採鉭礦的例子已經足以說明,貿易的道德面和經濟面可能多麼複雜。
我們知道透過影響供需,貿易讓許多產品更便宜耐用、更具創意或更容易取得。如前所述,貿易讓你我的衣服標價更低、創造更多耐久的汽車零件,還讓我們在冬天也吃得到藍莓。但是貿易對智慧型手機及其他裝置的影響卻更深遠:正是因為貿易結合各國的科技與資源,才讓這些產品化為可能。美製影音晶片、韓製電池、剛果礦產、日製鏡頭、德製加速度計|iPhone大概是人類史上至今為止最國際化的產品。隨著貿易日益開放、便利,iPhone也讓我們得以窺見未來產品的可能發展。就許多層面來說,全球經濟目前仍處於學步階段,人類才剛開始體會,各國龍頭企業如果攜手合作,將能締造何等成就。事實上當來自數十國的幾千人,為了同一個目標貢獻一己之力,能夠成就什麼奇蹟仍是未知,在新興技術上尤其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