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的教室
教育除了少子化危機外,接踵而來就是經費也因此被綁住了(學校的經費與學生人數息息相關)。
課桌椅、資訊設備、照明以及教學設備,教室中的4個基本需求,當下就成為學校團隊最大的挑戰。
近年來中央在節流政策下,學校必須自籌經費,這也造成了很多學校有廁所、沒廁所門;有體育館,卻沒有籃球架與運動器材的窘境發生。
學校是否能夠維護,必須靠校長、主任以及家長會與民間社團間的交際應酬,這也成就了很多校長「有無底的好酒量」。有酒量代表你認識的民間團體多,相同的學校的經費來源就會如滾滾黃河一樣源源不絕。
這再再考驗了校長、主任以及家長會,甚至民意代表的智慧,畢竟經費能夠要到手、執行到好,對學校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教學現場的缺憾,此刻看起來也不會是執政團隊年金改革打算改進的主因,因為這不符合現今執政團隊的公義。
節省的教育經費跑去哪裡
近期推動改革的官員,絕對不會提到「節省下來的經費哪裡去」這個天大的問題。遠見雜誌曾經做過這樣的報導《窮不能窮教育-廢校為了省經費 省下來的經費,卻從人間蒸發》,其中也提到這樣的幾個問題「8成6教育經費,撥給教師人事、退撫」、「中央補助增加,但地方未必專款專用」、「裁併校後,隔年編列預算時,地方就可以少編預算,並不會把這筆省下的錢挪到其他學校。原本該反饋回教育體系的教育經費,就這樣人間蒸發。」
這恐怕也將是此次改革中必然的弊端,因為從一開始推動年金改革開始,就沒有提到「省下來的錢與退輔基金將要建設在哪個教育要項上」這件事情。
別在小確幸中看教育
教育現場的需求與希望其實很簡單「如果改革省下來的錢,能為教育現場注入更多活力、設備,我願意!」
然而這些卻被執政團隊刻意跳過,他們寧可選擇自己想要的主題來做公義。這樣一時的小確幸,這種頂多只能算是「阿Q式的公義」而已。沒人去探討改革號稱的不公不義究竟在哪裡?為何一開始就定義為不公不義?究竟是哪些人在不公不義?甚至是改革後省下來的錢是否真的會成為教育的基底?
最後執政團隊直接以字面的不公不義,直接否認所有軍公教人員在工作上的貢獻,執政團隊恐怕也必須還我們這3大職業一個公道。
最後,教育是一國強盛與否的基礎,倘若執政團隊只是在小確幸中看教育,我想台灣應該只會走上頹圮之路而已,未來也不用多給執政團隊什麼期待了!
*作者為聯合報貓獅子閱讀小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