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所見,蔡政府祇聞聲言未見實務的「邊際經濟學治國」策略作為,或可以勉強悲悽地歸納出幾個「名顯」但極蒼白的「英派政績」來:
第一是,一年間「可以上得了檯面」的政經績效,祇能以「了無所見」來定位:在對內施政上,祇見「新速輕簡」的小微零散正向價值;對外施政上,則但求躲匿藏拙的「更加鎖國自閉」,乃至在國際競爭場域「快閃式」地自我邊陲化。
空泛無物的國家主力產業政策
第二是:迄今在國家主力產業政策構面的「根本空泛無物」。
儘管在掌政330天之際,蔡英文政府提出了「創新經濟發展」的所謂「5+2+2+1」方案,但細審內容極推動策略手段,卻可以完全顯示出蔡英文政府在「國家產業政策」(NIP)構面上,必然祇可能作得出「都是無用之無用」的績效成果來:一方面是因為,所提出的所有產業類項及產品服物構想,都是祇求「利基型創新」但卻毫無「骨幹性及永續性發展」的意涵與可能性,總括所及幾個類項在未來五年之內的最樂觀產出值,根本達不到國家GDP份額比重的3%,以致可以想見,結果績效非淪落成為「小但根本不美」的國家產業經濟碎片不可,如此的「國家產業政策」規劃設計與執行,對整個國家經濟結構轉變、層次升級、格局發展,都根本無可能會有所撼動或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在蔡英文專政的偏執式獨斷獨裁的「去製造業化」「去石化業化」主張做法,狠斬國家經濟龍根之結果,必然將使臺灣的製造業經濟份額比重低於20%,肇致臺灣經濟淪落成為「絕對超軟經濟」,如此「自虐自裁經濟」全球孤島化國家政略,益發會驅使臺灣經濟,在全球產業市場經濟領域中,遭到更嚴苛悽厲的「被邊陲化」與「被無物化」。
城市經濟無意落實「特色化、智慧化發展」
第三是,城市經濟發展政策上的根本無意於真正落實「特色化、智慧化發展」或有效激勵「象徵國家競爭力化之發展」,以至所有強化六都經濟的構想與策略,最終都祇會肇致臺灣自1990年代後半以來,「全球競爭力(global competitiveness)係以都會競爭力(urbanization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的全世界經濟大競爭新趨勢中,必然完全失能與失勢。
何況蔡英文政府主政團隊「城市經濟發展政策」的施政主軸策略,竟然會是高懸「全面均衡都會與偏鄉落差」為職志,其結果也就必然造成,國家僅有的極為少數之城市經濟推動發展經費,都變成為「齊頭式均攤分派」到各級層次都會以及所謂重點綠色偏鄉手上,終必成為毫無作用力的「觀世音菩薩的一小滴濟眾水」,最後祇有落入既精進不了,也提升不了臺灣城市經濟國際魅力與競爭力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