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朗專文:吳冠中的散文風采

2017-04-14 05:50

? 人氣

1950到1970年這段期間,吳冠中逃不開時代洪濤巨浪的衝擊,他的藝術被批判,妻子和三個兒子分別被送到不同的地方勞改,真是所謂的妻離子散。可是他站得穩,堅韌執著,堅持他的藝術主張,不為利誘,不為威屈,不為時用,理想和風骨支持著他走過漫長而艱難的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畫家吳冠中(取自中國台灣網)
被大英博物館蒐藏的畫作〈小鳥天堂〉(取自中國台灣網)

1979年中央工藝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仍在世的吳冠中舉辦專題畫展:「吳冠中—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並且鄭重收藏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2000年入選為法國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第一位獲頒這項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

《吳帶當風》收錄一百多篇散文

吳冠中的散文清新可喜,讀起來就和欣賞他的畫一樣,有一種優美舒暢的感覺。同時,他的智慧和見解也令人折服。

英國牛津大學漢學專家麥可•蘇利文(Michael Sullivan)說過,單憑吳冠中的發表的文字,就足以讓他在藝術上占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樣強烈、簡練和坦誠的表達方式,可與他所崇拜的梵谷媲美。

吳冠中出版了好幾本散文集,其中在2008年出版的《吳帶當風》一書,蒐集超過一百篇散文,書裡還穿插了他將近一百張的畫和字,光是這些畫和字,絕對讓人愛不釋手。

〈橫站生涯五十年〉

首先來談《吳帶當風》書裡一篇主題為〈橫站生涯五十年〉的文章。「橫站」就是側著站,魯迅曾說過因為自己前面有敵人的攻擊,背後又有自己人在扯後腿,只好側著站,避免前面和後面雙方同時衝擊的力量。吳冠中覺得自己在中國和西方文化藝術的衝擊之下,在古今思想觀念的衝擊之下,橫站了五十年。他的橫站不是不站,不是躲避,可以解釋為了體會前後方的敵意,也可解釋為折衷平衡,甚至是作為一種發揚,甚至是各取其長。

中國畫家吳冠中(取自百度百科)
中國畫家吳冠中(取自百度百科)

文章一開始,他敘述1949年至1950年在歐洲留學,受到歧視的經歷,他是這樣寫的:

倫敦,1949年。公共汽車上售票員胸前掛個袋,將售票所得的錢往袋裡扔,一如北京常見現象。我買了票,付的是硬幣,售票員接過硬幣,尚未及扔入袋,便立即找給我鄰座一位紳士模樣的先生,他付的是紙幣,須找他錢。但他斷然拒絕接受售票員剛從我手裡收的硬幣,售票員於是在袋中另換一枚硬幣找他。我被歧視,我手中的英國硬幣也被英國人拒收。

接下來,他又寫:

巴黎,在街頭排隊等待公共汽車,車來了,很空,排隊的人亦寥寥,我在排尾,前面的人都上車了,我正要跨步上車,車飛快開走,甩下我這個黃臉人。

在課室裡,老師、同學很友好,甚至熱情,藝術學習中無國籍了,藝術中感情的真偽一目了然。是西方藝術的魅力吸引我漂洋過海,負笈天涯。為了到西方留學,我付出了全部精力,甚至身家性命,這個美夢終於實現了,但現實的巴黎不是夢中的巴黎,錯把梁園認家園,我雖屬法國政府的公費留學生,但却是一個異國的靈魂失落者。學習,美好的學習,醉人的學習,但不知不覺間,我帶著敵情觀念在學習,我不屬於法蘭西,我的土壤在祖國,我不信在祖國土壤上成長的樹矮於大洋彼岸的樹。「中國的巨人只能在中國土地上成長,只有中國的巨人才能同外國的巨人較量」,這是我的偏激之言,肺腑之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