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認為在理想的社會裡,每個人的基本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也就是「免於匱乏的自由」的意思,管仲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就是說糧食充實的時候,老百姓才會明白禮節,當衣服和食物豐足的時候,老百姓才會知道榮耀和恥辱的分別。
此外,在理想的社會中,諸如資源和機會、工作和責任也都是共享的,這就是「無私和平等」。因為國家、社會的品質是由每一分子的品質來決定,所以會有嚴謹的制度來教育社會的每一分子,並且由優秀的菁英分子來領導,這就是《禮記.禮運大同》篇裡「選賢與能」的意思。
他還認為理想的國家、社會必須具有四個基本的德性,就是「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蘇格拉底認為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德性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也是擁有完美人格的人必須具有的德性。讓我們同時從這兩個角度來看這四個基本的德性,我也要指出孔子在《禮記.中庸》認為智、仁、勇是天下的「三達德」,《論語.子罕第九》裡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和柏拉圖的四個基本德性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至於史密斯在兩千年後提出的「審慎、公平、仁慈的德性」,明顯是受到蘇格拉底的影響。
從這四個基本德性來看國家、社會和個人,會有這些特點:
第一、智慧:國家、社會必須靠智慧的指引來統治管理,分辨正確和錯誤,判別是與非,來看到大局全貌,不被枝節和雜音迷惑和困擾,才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和手段達到目的。
第二、勇敢:國家、社會和個人必須有道德勇氣和決心,捍衛正確的理念和原則,敢於去做應該做的事、敢於抗拒不應該做的事,不怕困難和痛苦,能夠抗拒威權和誘惑。
第三、節制:國家、社會和個人必須能夠謙沖自牧,謙沖就是謙虛,自牧就是自己管制自己,避免傲慢、放縱、極端和偏見,保持和諧與平衡。尤其在龐大多元的環境裡,尤其是處在有權力的高位,唯有節制才能獲得整體的團結,因而帶來整體的快樂和幸福,和諧與平衡也就是仁慈和博愛。
第四、正義:國家、社會和個人必須堅持正義和公平的原則,各人盡各人的本分,尊重別人,不干涉別人的行為,不侵損別人的利益。
除了四種德性,柏拉圖認為在理想的國家、社會裡會有三個階層:
第一個階層:統治階層,這是最有智慧和能力的統治者、領導者,他們必須經過嚴謹的訓練。最理想的領導者,被他稱為「哲學家—皇帝」(Philosopher-king),「哲學家—皇帝」必須有充分的哲學和數學的訓練,愛好真理和知識,他們的責任不但要追求真理和知識,更要把真理和知識灌輸給被他統治、照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