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朗專文:「賺錢」和「做好事」可以攜手並行

2016-03-03 06:50

? 人氣

希臘資本管制,老人家領取號碼牌,否則拿不到賴以維生的退休年金,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系統裡,「富足和貧困」、「有錢和缺乏」會形成明顯的對比,讓富足和有錢的人幫助貧困和缺乏的人,是政府和民間慈善公益團體的功能。(美聯社)

希臘資本管制,老人家領取號碼牌,否則拿不到賴以維生的退休年金,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系統裡,「富足和貧困」、「有錢和缺乏」會形成明顯的對比,讓富足和有錢的人幫助貧困和缺乏的人,是政府和民間慈善公益團體的功能。(美聯社)

在討論有創意的資本主義這個觀念之前,我們可以先來談談社會上的慈善公益活動。在共產主義的經濟系統裡,或是在《禮記.禮運大同》篇描寫的大同世界裡,經濟的階段是不存在的;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系統裡,「富足和貧困」、「有錢和缺乏」會形成明顯的對比,讓富足和有錢的人幫助貧困和缺乏的人,是政府和民間慈善公益團體的功能。對政府而言這是責任,同時政府也有公權力,透過賦稅等制度把取自富人的資源用於紓困、減貧。不過,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裡,政府對社會福利的功能,往往是設計在最低限度上,並由民間慈善公益團體擔任起輔助角色,補救政府做得不足之處,他們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目標和較大的空間,同時也會較有效率,但資源主要來自個人和企業的捐獻和政府的補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貧富差距日趨擴大。(BBC中文網)
貧富差距日趨擴大,在《禮記.禮運大同》篇描寫的大同世界裡,經濟的階段是不存在的;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系統裡,「富足和貧困」、「有錢和缺乏」會形成明顯的對比,讓富足和有錢的人幫助貧困和缺乏的人,是政府和民間慈善公益團體的功能。。(BBC中文網)

撇開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不談,可以說資本主義經濟系統裡,企業和慈善公益團體扮演兩個不同的角色,企業的目標是「賺錢」(To Do Well),慈善公益團體的目標的是「做好事」 (To Do Good),他們可不可能同時扮演這兩個角色,又賺錢又做好事呢?其實這不是一個嶄新的觀念,不過近年來有兩個新的概念,引起大家對這個觀念更多注意。

第一個就是前面提過的「有創意的資本主義」,我對這個名詞的解讀是「為了賺錢而做好事」(In order to do well, let us do good.),有創意的資本主義沒有忘記或者低貶資本主義營利的目標,不過,充分的創意可以讓企業靠著做好事賺錢。另一個就是「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我對它的解讀是「為了做好事去賺錢」(In order to good, let us try to do well.),社會企業以慈善公益為使命,但是不依靠別人的捐贈和補助,能夠經由商業的經營獲利永續支持自己的慈善公益使命。

跨界資本的超級流動性,造成各種形式驅離。(書封)
跨界資本的超級流動性,造成各種形式驅離,有創意的資本主義沒有忘記或者低貶資本主義營利的目標,充分的創意可以讓企業靠著做好事賺錢。(取自書封)

事實上,「有創意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企業」這兩個觀念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把這兩個觀念合起來,再加上環境保護的觀念。前面提過企業有三條底線,一條是財務的底線,一條是社會責任的底線,一條是環境保謢的底線,二十一世紀的企業應該在這三條底線都得到很高的評分。這是三條相輔相成的底線,足夠的創意可以帶來三贏的局面。讓我們看一些例子。

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是孟加拉(Bangladesh)的銀行家和經濟學家,一九七○年代,當他看到當地的婦女想要從事生產事業,卻連最起碼的資金都沒有的時候,就從口袋拿出二十七美元借給四十二個婦女,讓她們買材料生產竹製家具,這些人平均只賺到二分錢美金,但這是好的開始,微額信貸(Micro Credit)這個觀念就是把非常低微的貸款(micro loans)借給有需要但沒有抵押品、無法保障有能力歸還的人,到了二○○七年,他的銀行借出六十四億美元,借給七百多萬個貸款人,這的確是把「賺錢」和「做好事」結合起來的好例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