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快速應變的作為受到各國讚譽,英國《經濟學人》26日以專欄分析台灣的成功,更強調台灣曾及早預警,世衛組織卻選擇忽視因此「害死了很多人」,不僅呼籲WHO肯定台灣防疫,更應讓台灣加入組織,終結中國杯葛。
「花點時間,敬佩一下台灣」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亞洲專欄26日以《讓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直白標題讚賞台灣的防疫成績。該文表示「花點時間,敬佩一下台灣」,因為在這場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台灣的處理方式拯救了「很多很多條命」,台灣人口雖有2400萬,但至今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遠低於鄰國,截至3月25日僅有235例確診、2例死亡。(至27日累計267例確診、2人死亡)
文章指出,台灣政府「似乎相當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首先介紹副總統陳建仁是知名流行病學家,也是2003年SARS流行期間的衛生署署長。陳建仁當年負責領頭遏止SARS疫情。37人不幸過世後,陳建仁也積極推動「傳染病防治法」與改造感染症醫療體系,並在2004年創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ECC),負責在必要時調度跨部會資源。1月20日,總統蔡英文就宣布啟動該中心,任命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為指揮官。
該文分析,台灣的反應速度相當快,行動範圍更包括掃描入境旅客、積極檢疫和管制口罩配額等多元方式。不過作者也分析,國民黨威權時期留下的列寧主義式體制,在此次危機中發揮微妙的作用,例如鄰里制度協助監督居家隔離措施,甚至還能為無法出門採購的隔離者送上食物。
《經濟學人》指出,台灣耀眼的部分恰恰在於這種體制,國家擁有的數據與資料庫能辨識出誰是高風險感染者,聽來雖然很像小說《1984》的極權政府「老大哥」(Big Brother),但大部分熱愛自由的台灣人都能為了共同利益而接受。
同時,政府對疫情處理過程保持坦承、公開;媒體嚴肅對待相關資訊傳播;防堵假新聞的強硬法案則阻擋了源自中國的網路謠言攻勢,後者意圖在人民心中種下不信任政府應變方式的種子。《經濟學人》認為,台灣的普通民眾多數感到安心,整體經濟顯然也是如此,商業信心指數維持得奇佳,與歐美出現的大恐慌和不確定性形成強烈對比。
與中國冰凍關係反成決策助力
該文指出,台灣與中國深厚的經濟、人員交流,原本被視為將讓疫情更棘手的原因,畢竟連美國推出中國禁航令都遭到嚴重批評。然而,中國政府認為蔡政府「推動形式台獨」並視為眼中釘多年,官方冰凍關係反而讓台灣面對威脅的決策過程更乾脆,在武漢傳出疫情初期,兩岸緊密連結也讓台灣在中國坦承之前就開始憂心疫情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