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很奇妙,稱母腹中的懷胎器官為「子宮」,這「宮」字代表那9個月,人人不分貴賤,皆享皇家禮遇。難怪孫猴子每次打不過人家,就鑽進妖怪肚子裡。一鑽進去,妖怪就非聽話不可。胎兒也是,天地唯我獨尊,俯仰任憑高興,這等清福將來一輩子不可能再享。
這麼說來,每人出娘胎,皆好像李後主「最是倉皇辭廟日」,是很有理由感到悲哀的。難怪人之初總是一聲嚎啕,其潦倒落魄絕對超過失去伊甸園的亞當夏娃,因為亞當夏娃已有謀生能力。也比路邊乞丐還不如,因為乞丐雖然溫飽仰人鼻息,卻行動猶可自理。
但嬰兒會什麼?嬰兒只會哭,為溫飽而哭,也為渴求擁抱而哭。奧地利醫生歐內斯特‧莫羅(Ernst Moro)在一九一八年發現,嬰兒一來到世界,未滿4足月前,只要身體角度稍有變換,雙臂就往外一撈再往胸口合抱,並且開始哭。大概是遠古,那些移動時沒哭著抱緊媽媽的嬰孩皆已葬身狼腹,今日赤身小兒才保留這沒經過大腦的「莫羅氏反射」。
這是親子間的第一種不對等:需求。《後漢書》記載孔融主張:「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言下之意,他只承認生命來自父母交媾與母親懷孕,別的他一律不認。
說這話的若是一尾鮭魚,就無可挑剔。鮭魚是早成性(precocial),產卵結束父母一命嗚呼,完全無礙鮭子鮭女存活。人類卻正相反,是所有晚成性(altricial)動物中最晚成者,誕生後需要父母撫養最久,投入最多,孔融有何資格講這話?
就算孔融是奶娘帶大,也該慶幸生對父母吧?沒相當的社經條件,奶娘哪裡來?何況,父母若決定不請奶娘,由他自生自滅,他能奈得了父母何?就算傳宗接代是父母那邊的需求,父母也不需把每個小孩都養活。
至於新生兒這邊的需求,簡直無邊無際。明明已吃飽睡足,已抱到肩快脫臼,小東西卻依然嚶嚶有怨。哪裡不舒服也不會講,常搞得父母夜不得眠,白日永憊。這時父母根本無求於小孩,就算有求,也只是求他別吵快睡而已。父母付出如此巨大,因此人類一旦懂得節育,孩子馬上越生越少。古人沒避孕丸,棄嬰就成了一種節育。
《警世通言》有一則〈況太守斷死孩兒〉,裡面的母親不是棄嬰,是殺嬰。她死前痛悔,為的卻是情欲出軌:「出乖露醜,有何顏見諸親之面?」這「諸親」顯然不包括她親手溺死的嬰孩。她若知孔融將妊娠分娩比擬為「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概不覺有何不妥。
那不幸嬰孩雖是她親生,她卻未感到一絲母愛。這點她卻不奇特。人類學家崔瓦妲(Wenda Trevathan)研究不同文化的分娩,就發現產婦生出小孩,大多數並沒一見鍾情,頂多感覺卸去大累贅,終得大輕鬆。必須等到哺乳,低頭看懷裡專心吸吮的粉紅小臉蛋,才越看越可愛,愛得死去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