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藝術事務編輯崗帕茲分析說,在一個文化潮流變幻莫常的時代,為何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經久不衰。
英國文豪莎士比亞逝世已有40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具有永恆的魅力,並且不斷地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改編成各種藝術戲劇詩歌等藝術作品。
無論是莎翁自己當年寫下的作品,還是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寫的,這些都已經無關緊要。最關鍵的是,在4個世紀後,被認為由他創作的37部戲劇繼續在全世界引起觀眾的巨大共鳴。這是真正非同凡響。
一般來講,大多數藝術品都會漸漸過時,然後消失。有些藝術作品能留存下來,成為有趣的歷史記憶,或是變成崇拜的偶像。
與時俱進,超越時代,經久不衰
但莎士比亞完全不同。莎翁在伊麗莎白時代劇作沒有與都鐸宮廷惡臭同流合污,而是與時俱進,超越時代,經久不衰。
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劇作的主題和思想保持著當代性,而且還隨著他對亂倫,謀殺,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瘋狂,背叛和戰爭等題材的探索,表現出他的思想的深邃。
他的天才體現在他的寫作風格以及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而他的作品經久不衰的原因則可能歸於他創造的所有人物具有模糊的多重自我。
莎士比亞總是戴著一個面具寫作。他的戲劇充滿著見解,但他很少透露自己的觀點,不設簡單道德預判,這使他的作品自然地可以被人們利用,按照自己的目的來解釋作品內涵。
因此,在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中,交戰雙方都以哈姆雷特著名的獨白「是生存還是死亡」來召喚士兵,認為這句話特別體現了他們的理想。
同樣的是,在幾十年後,美國南部各州反對北方各州提出廢奴法案,雙方都舉例苔絲德蒙娜(白人婦女)對奧賽羅(黑人)的愛情故事,以此來說明他們的觀點的合法性。
莎士比亞從未到過美國,卻發揮重要作用
實際上,如果縱覽整個北美殖民地的歷史,都可以發現一些例子。莎士比亞從未到訪過,而且對當地重大政治和社會轉變所知甚少,但是他的作品卻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這個題目,完全可以寫出一本很好的書。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英語教授正是這樣做的。夏皮羅(James Shapiro)是一位學者,他不僅研究莎士比亞,而且還從莎翁作品中學到許多講故事的技巧。
他撰寫的《分裂美國中的莎士比亞:莎劇展現我們的過去和未來》(Shakespeare in a Divided America: What his Plays Tell us About Our Past and Future)是一部樸實無華,事實充份,文筆輕鬆,卻經過一絲不苟研究的著作,書中論述了過去200年中,在美國發生的7個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歷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