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改國是會議第3分組今(12)日開會,與會委員、台大法律系教授林鈺雄質疑司改國是會議的定位問題,這些決議究竟是諮詢意見還是對國會與司法機關有拘束力的政府政策?而且每個委員在短時間根本無法充分消化議題資料,卻要在法務部、司法院倉促提出的報告基礎之上做出決議。他強調若是會議定位始終無法確定,他個人打算不再繼續參與。
會議結論究竟是建議還是有拘束力?
林鈺雄指出,司改國是會議的議題很多,每個委員每天都在研讀資料,但多達好幾百頁的資料,究竟有多少委員能夠全部讀完,「資料都還沒看完,是要做什麼決議?」他表示,法務部、司法院這兩單位短短幾個月就得做出70個報告案,量太多、時間太短,報告絕對是思慮不周,如果未來政策真的照這樣子走,「我覺得是荒唐」。
他也指出,這個會議的定位根本不清,其結論到底是建議性質還是確定的政策,對國會與司法機關有拘束力?若不釐清會造成很大的問題,因此他在開會時提案應先確定司改國是會議定位。
林鈺雄說,國是會議5個分組最後將作成60到100項決議,他努力研究能夠消化的大概只有10個議題,6月底卻要對100項決議表示意見,而且各組間的決議矛盾將慢慢浮現,因為這些決議幾乎都不是站在政策責任與國家整體資源預算分配前提之上,「有點像是各自放各自的天燈!升上去又掉下來以後變成垃圾誰來收拾?」
司改國是會議無法律授權,恐變為凌駕國會的太上皇機構
林鈺雄表示,委員間對於會議的性質都有很多不同見解,有些委員許願就想成真,且認為這些決議對民進黨政府、司法行政首長、總統、國會都有拘束效力,他認為這樣國是會議將變成凌駕國會的太上皇機構,紊亂了憲政體制。林鈺雄認為,司改國是會議沒有法律授權,因此這些決議不應該要求立法院照單全收,國會有國會的自主權,議事程序也比國是會議更嚴謹,所以國是會議的決議應該只是建議,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不能直接當作照單全收的政策,若貿然施行出現後遺症,是執政黨要面對後果。
林鈺雄說,「如果許願已經許到說非得把這個弄完不可,不然就要跟司法行政首長、執政黨對幹到底,這完全沒有民主法治,很像中國在搞革命性的臨時人民大會。」他並強調,若是國是會議定位始終無法確定,他個人打算不再繼續參與。
瞿海源:應該是「比諮詢多一點點」
關於司法國是會議的定位爭議,會議召集人瞿海源當場回應表示,已向總統蔡英文提過,「該是時候決定了」,最後必須由總統決定司改國是會議的定位,他認為應該是「比諮詢多一點點」,但多哪一點,要等4月17日司改國是會議再度舉行籌備委會時再討論決定。瞿海源認為,國是會議各項決議不會是既定政策,其中有些決議可由司法院、法務部等機關直接施行。對於林鈺雄有意退出會議,瞿海源說林鈺雄在會中沒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