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拉近與美差距、帶動3成全球經濟成長,G2共治形成
此外,當時中國推出4兆人民幣的計劃,讓經濟成長率撐在10%上下,成為全球經濟的帶動引擎,此後多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都在三成以上,超越所有先進國家,一度出現「G2」之說:認為中美兩大經濟體「共治全球經濟」。
金融海嘯更長遠的「溢出」效應是:中國更拉近與美國的差距、對本身的制度更有信心,美國因海嘯損傷經濟實力、更重創「美國模式」的信譽,一直對開發中國家推銷的所謂「華盛頓共識」蒙塵,「北京共識」趁勢而起甚至取而代之─今日的中美之爭,一定程度上在當時已種下。
這次新冠對全球的衝擊與影響、甚至其長尾效應,各界都已在作預測評估;從加劇逆全球化、供應鏈反轉、到辦公室與社交文化、國際政治,甚至政府對民眾生活的干預程度、自由與集權的分際,都可能發生改變。
供應鏈、全球化、辦公方式會因疫情改變嗎?
以全球化與供應鏈而言,走了30多年,全球化深化、供應鏈分工配置更細緻、更有效率,所有參與者都從中獲利,但從川普發動的貿易戰到這次疫情中斷全球交通、造成斷鏈(連蘋果都要「限購」產品),全球與供應鏈的脆弱被凸顯,業界認為疫情過後會有移轉效應,廠商寧可找鄰近的廠商供應,而不再仰賴便宜但遙遠的供應鏈。
這個是否成真待觀察,如果廠商認為疫情短暫影響就結束,且類似的大瘟疫可能十多年才一次,未必會為此花錢移轉,就如SARS也未導致供應鏈遷移。至於逆全球化是否發生,因目前全球化的正反力量(川普是逆全球化力量的代表)仍在拉扯,新冠固然讓逆全球化加分,但尚不到定生死的時候,全球化是繼續前進還是倒退,將取決於更多其它因素。
至於居家辦公、遠距辦公等是否會因疫情影響成為主流,應該是不會。居家辦公並不新鮮,多年來「時盛時衰」,原因端視企業評估其效率與益處多大而定。雖然曾有研究評估指在家辦公效率高出13%,但企業對此其實有相當大的疑慮。
最著名的「反居家辦公」者莫過於賈伯斯,他認為許多好的創意、點子,都來自員工一起辦公時產生的「碰撞」,而居家辦公完全無此功能。幾年前就曾有不少科技企業開始取消居家辦公,最著名的是2013年雅虎全面取消居家辦公,要員工回到辦公室上班;甚至推動居家辦公多年、號稱有4成員工居家辦公的IBM,也在2017年取消。而且這些企業態度都相當強硬:不願回到辦公室的員工就要辭職,沒有妥協空間。因此,疫情因素不會大幅推動並增加居家辦公,只要疫情結束,企業到底要採那種方式辦公,決定關鍵還是企業的效率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