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為實質參與國際組織,在參與的地位上做出妥協。如今台灣防疫能力受肯定,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呼聲也增高。在重新思考加入世衛之際,不能只為參與而忽略地位問題。
三月二十八日香港電台記者在視訊訪問中,就台灣入會問題詢問世界衛生組織(WHO)高級顧問艾沃德(Bruce Aylward),他先是佯裝沒聽見問題,後來索性斷訊拒答,迴避問題的醜態傳遍世界。隔天WHO罕見發布正式聲明,正面提及台灣,主張與台灣合作良好。
WHO長年給台灣穿小鞋
從視而不見到正面回應,WHO態度因為台灣公衛實力而轉變。截至目前為止,台灣控制武漢肺炎傳播的表現相對穩健,各國探討「台灣模式」、與台灣合作的呼聲不斷,支持台灣參與WHO的國際呼聲也增高。
但疫情之後,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台灣為什麼要加入WHO?如果被排除在外,台灣都能在防疫上取得成功,WHO能帶給台灣什麼?WHO受到中國金錢與政治力的影響,已經失去中立性與專業性,成為CHO,台灣為什麼要加入?加入又需付出什麼代價?
WHO聲明,主張台灣並未被排除在國際防疫體系外,稱WHO透過既有管道可與台灣合作,也汲取台灣經驗,向全球分享最佳做法;台灣能不能加入,必須由會員國決定。言下之意,全球公衛並未因台灣不能參與而受損。
外交部的回應則是對應WHO的邏輯,強調目前安排的不足,包括:台灣由國際衛生條例(IHR)窗口所提供的資訊未被納入WHO體系;台灣目前參加的防疫網絡,只能得到間接、非即時的資訊;台灣專家只被允許線上參與,無法親自與其他國家代表互動,也無法向資金贊助者爭取合作疫苗及藥物研發的機會。
這些都很重要,WHO給台灣穿小鞋也是真的,屈辱的事例還有很多,包括SARS期間不給台灣病毒株,造成醫療體系誤判而讓更多人受感染、喪命;所有互動必須經過中國、專家與會常受政治阻撓等。但這些實質參與面向不是全部。國人必須認清,單純強調實質參與,無法照顧台灣的整體利益。
我們只要問一個簡單問題:如果這些實質合作層面都改善了,但沒有組織上的正式地位,例如只讓台灣做世界衛生大會(WHA)的觀察員,台灣要這樣的參與嗎?
SARS危機之後,全世界都發現排除台灣造成防疫漏洞,因此支持台灣的聲浪很高。但在參與模式上,當時馬政府未堅持幫台灣談到較好的條件,二○○九年開始同意接受依WHO秘書長逐年發給邀請函的模式,以觀察員的身分出席WHA,當時還引為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