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廷建設雖是一家小建商,但十年多來所推出的七、八個建案全位在台北市精華區。董事長鄭金鴻不是一開始就會蓋房子,房仲出身的他,在房市浸淫四十年,歷經多次金融風暴,一路從房仲、投資客搖身變成建商,累積數十億元的身家。
位在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路上,有一棟樓高十二層剛完工的新建案,矗立在老舊建物中,相當顯眼,這是虹廷建設的新推案「虹廷首苑」。在當前經濟景氣停滯下,虹廷採「先建後售」,除了因應房市低迷,也凸顯該建商的財力。
虹廷雖是一家小建商,但十年多來所推出的七、八個建案全位在台北市精華區,是一家「小而美」的建商。
不過,虹廷建設董事長鄭金鴻不是一開始就會蓋房子,房仲出身的他,在房市浸淫四十年,歷經多次金融風暴,一路從房仲、投資客搖身變成建商,累積數十億元的身家。
在八○年代就有「共享經濟」概念
一九五七年次的鄭金鴻,出身於嘉義縣水上鄉,因為沒考上醫學院,改念東吳大學企管系夜間部。當時二十三歲的他就決定,既然當不上醫生,就來當生意人。
「要做業務,一定要賣高單價的商品,所以我當時選擇賣車子或房子。」八一年,念大二的他到房仲業工作,上班第一周就接到房子賣,一個月內就成交。
雖然半工半讀,但剛上班的他工作相當勤奮,自願休假時間也到公司幫忙接電話,正巧接到樹林有屋主要賣房;他靠自己努力,三周內將房子賣掉,而且還堅持不二價,第一筆交易就讓公司賺到五萬元,也讓他第二個月就轉做高級專員。
當時二十出頭的鄭金鴻,每個月已可領到五萬至二十萬元(公務員起薪才一萬二),就因為他比別人勤奮、積極。為了塑造自己的專業,他勤讀房屋相關的稅務與法條,在社會稱房仲是「牽猴仔」的七○年代,他就能以房屋專業知識取得客戶的信任,提升自己的價值。
當房仲當了一年多,還是學生的鄭金鴻,興起創業當房仲老闆的念頭,把租來的仁愛路房子當住家兼辦公室,還請了十位員工。八五年,他以二五○萬元在新生南路買下人生的第一間房,並陸續買下師大附近的潮州街、師大路、八德路、南海路等房子,每一間都隔成小房間出租。二十八歲那年,他已擁有五間精華區的房子。
鄭金鴻說,他當時就有「共享經濟」的概念。為了繳房貸,他將自己住的房子出租,他跟太太、小孩住在套房,客廳改成辦公室,餐廳與其他空間則隔成雅房出租,拿租金付房貸,「一戶全出租,租金三萬元,我隔出很多間,就可以收到五、六萬元,多賺一倍。」這時他買房是為了等改建,這是他當投資客的第一階段。
不過,這五間房子中,除師大路那間保留至今外,其餘都沒有等到改建就出售。九三年時,他將持有八年的四十坪新生南路房子賣掉,以一三八○萬元成交,獲利三.五倍,其餘三間也都有三倍以上的報酬,為他賺進人生第一大桶金,當時他只有三十歲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