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新的台灣民調顯示,在單一選擇下,有超過8成(83.5%)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有10.6%,只有1.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兩者皆是。研究台灣歷史的外國學者認為,這種認同感上升反映的現實應該受到重視,因為歷史早已顯示,台灣並非中國一部分。
這個由凱達格蘭基金會新台灣國策智庫星期五發布的調查結果,與台灣近年來由各個不同機構,包括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作的台灣民眾自我認同感調查結果一致。儘管數字有變化,不過整體趨勢顯示,越來越多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
澳大利亞學者家博在全球台灣研究所談台灣歷史
研究台灣歷史、語言和文化多年的澳大利亞學者家博(Bruce Jacob)針對這個趨勢的發展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的新書《轉變中的台灣認同》(Changing Taiwanese Identity)預訂在今年秋天出版。
目前是澳大利亞莫納許大學亞洲語言與研究中心教授的家博這個星期在華盛頓智庫全球台灣研究所的演講中提到,台灣人的認同提高非常重要,所有民主國家都應該重新認識台灣,從一個全新的史觀看待台灣,因為台灣在歷史上從來沒有被中國統治過,也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家博說:「我認為台灣認同感的上升非常重要,因為它顯示台灣並非中國的一部分,它從來就不是。我認為決策者需要知道這一點,包括亞洲和全世界的民主國家都應該告訴中國:『台灣不屬於你』。中國說台灣屬於它,但實際上台灣不屬於它,而歷史也說,台灣不屬於中國。」
家博說,台灣在1624至1988年的三百多年期間,歷經荷蘭、西班牙、鄭氏家族(並不代表明朝)、滿清帝國、日本及國民黨專制政權等6個外來殖民政權統治,從來沒有被中國統治過。他堅稱,19世紀末的滿清帝國並非中國,「英語將大清帝國翻譯成『中國』是一個錯誤」,當時在滿清的統治下,中國和台灣都是滿清的殖民地,1867年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與台灣簽訂通商條約,他的簽約對像是台灣的原住民首領而非中國的代表。
家博表示,過去在殖民統治下不允許台灣人民有自己的認同,日本、國民黨政府都視台灣人民為「次等公民」,要求台灣人只能使用被殖民政府視為「國語」的日語和普通話,後來在蔣經國晚期慢慢開放和自由化之後,台灣人民才開始有本土化意識。
不過家博也強調,自由化不等於民主化,對台灣本土意識的追求一直要等到台灣有真正的民主選舉後才鬆綁,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因此而不斷升高,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調查顯示,這種台灣認同感在國民黨馬英九總統就任時達到最高點,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自美中兩國因川普對一中政策的質疑引發一場風波後,包括美國媒體在內,許多人開始理解到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國的「一中原則」有所不同,美國國務卿提勒森訪問北京時沿用了中國官方對新型大國關係的套話後,外界也開始對中國政府在許多敏感議題的表述方式更加註意。
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不久前也提醒美國新政府,在美中之間任何關於台灣議題的討論中不要覆誦中國官方對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說法,而是要以美國自己的政策為依據,重申美國以三項公報、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為基礎的一中政策。
1972年美中上海聯合公報說,美國認知到中國立場是:所有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過近幾年來,包括薛瑞福、前美國駐中國大使芮效儉、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在內的專家都呼籲美國政府,在一中政策的框架下重新看待民主化之後的台灣,因為在經曆三次政黨輪替後,台灣的本土化認同感越來越強,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美中發表公報的時空環境大為不同,不能反映台灣現今多元民主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