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由時報於頭版大幅刊載,位於苗栗縣的私立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可能在這個底面臨強制停招,成為新政府上任後,第一間被迫轉型或退場的學校。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間學生人數只剩下1400多人的小學校面臨停招,是否值得自由時報作如此大篇幅的報導?先不論教育部是否以「放話」方式,刻意營造社會支持,誇大新政府教育改革「德政」,並合理化五天後對該校動刀行刑? 事實上,這個事件反映的是「柿子挑軟的吃」的大專院校退場機制,不但沒有真正解決少子化衝擊所帶來的問題,見到國立大學就轉彎的差別待遇,更是有可能讓私校「官逼民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教育部曾表示,未來「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中,「學生人數」及「註冊率」未達標準,將不再是退場條件。教育部這樣的表示,某種程度是放鬆管制,推動私有化,尊重民間興學的觀念;只要校方有意願及能力,投入資金與人力,朝「小而美」的方向轉型,繼續「玩下去」,教育部就沒有理由要求學校停招或退場,甚至朝令夕改,前後矛盾,自打嘴巴。
此外,「勒令停招」不但無法解決該校問題,反而類似先前「一例一休」政策推動,造成政府、學校與學生的「三輸」局面。首先,教育部於三月間發函給該校,短短一個多月內就要求對方提出改善計畫,否則將勒令該校停招,校方完全沒有準備時間,過程粗暴;其次,怡盛集團董事長黃平璋去年九月接下該校時,馬上挹注上億元資金,並計畫在三年內力拚轉型成功,學校運作根本沒有資金缺口問題;若該校被勒令停招,不但先前的投資「打了水漂」,教育部還得動用上億元的退場基金公帑「勸退」,此舉豈不是沒事找事,多此一舉?!最後,就學生與家長的角度而言,大家比較期盼的是學校能夠東山再起,起死回生,畢竟誰也不願意見到自己的畢業證書上,蓋著的是已經消失的學校,即便是轉學,也會有耽誤時間及學習上的適應問題。
教育部可能忘了今天台灣大專院校過多,主要原因在過去未清楚計算人口變化與學用落差,尤其「一縣一大學」的錯誤政策,政府帶頭創造了許多效率低落甚至無用的國立大學,浪費公帑的狀況更可說是不勝枚舉,罄竹難書! 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的合併,本是教育部計畫借國立大學合併減少學校數目,沒想到合併後的清華大學,不但未檢討竹教大師資是否具備清大水準,還新增兩個學院,換湯不換藥;遠在後山的國立台東大學,新建圖書館即耗費4.6億,且距離市區遙遠,無法充分分享當地居民使用。「始作俑者」的教育部,不思先從國立大學做改革,還好意思對苦心經營的私立大學,大談退場機制,豈不可笑?
*作者為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