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應該讓臺灣的錢,即新台幣的國際價格(匯率),高一點好抑或是低一點好?一直是臺灣社會心理的一大矛盾問題。
在一般情況下,幾乎每一個臺灣人都希望自己更有錢,也希望手中持有臺灣的錢在國際社會上能夠更加值錢;但過去這七十年時間,卻都又希望政府政策管理,千萬別讓新台幣對外太值錢,好讓每個人手上的錢都維持「不值三文錢」舊模樣,以免得臺灣產品賣不出去、賣不好。
新台幣匯率2字頭時代來臨?
當川普總統4月13日才放話預告中國不入列匯率操縱國家,15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主要貿易夥伴外匯政策報告」,果然將中國、臺灣、日本、南韓、德國、瑞士等六國排在「觀察名單」;乃至4月下旬新台幣在外匯市場上出現了2字頭,臺灣朝野社會及部分專家學者就立即依傳統制式想法認為:儘管未被列入外匯操縱國家,但持續留在被觀察名單的警告意味極濃,加上新台幣匯率2字頭的出現,對臺灣行之多年「彭淮南抵抗線」操控匯市的干預作法,必將極受制約,新台幣即將向上「大幅度」升值的結果,則即將「失去了保護傘」的整體對外經濟部門,勢必遭受莫大衝擊,甚至於會大大限縮了不久未來臺灣經濟成長率。
新台幣不值錢才是悶經濟的元兇禍首
這種「低匯率利臺論」及「高匯率必定傷臺論」一直是過去將近70年經濟發展歷程中,長期「統治」臺灣官民領袖及社會民粹決策思維腦袋的「僵直價值觀」;但殊不知,從全世界大視野歷史宏觀評斷,正是這長期「廉價新台幣」政策,乃阻滯臺灣經濟起飛後「向上牴觸玻璃天花板」,讓臺灣再也晉級發展不了的關鍵,更是最近十年臺灣悶經濟「長期化」的「骨子裡」元兇禍首。
過往兩個十年,本土民粹評論總是將臺灣經濟停滯在「中等所得陷阱」中打轉,既無能升級也無法邁前進步的癥結,歸咎於民間產業界怠惰不爭氣,以及政府在個體經濟層面所採行的戰略性重點產業獎勵促進輔導濟助措施失能不力,乃至歸咎於1970-80年代最時興的「非均衡發展策略」,已經不再彰顯作用所致。
「廉價匯率政策」是環境條件的不得已
從國際經濟學,以及國際貨幣購買力動力理論看,一國對外貨幣政策抉擇,都是長期持恆存在的治國理政很有意思的大哉課題。
首先是,任何國家的對外貨幣價格的訂定,也就是匯率高低的決定,幾乎都是政治決定,尤其是國際經濟強權國家的政治角力結果的決策,鮮少看得到是準照經濟學理則制訂出來的特例。譬如相對於新台幣的經濟實力,當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時,將人民幣價位訂在兌美元1:8的「沒有道理的道理」,就是一個近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