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圭1988年與我斷交後,巴拉圭是我國在南美洲的唯一盟邦,不過巴拉圭參議院4月17日舉行了一場投票,決定是否要敦促總統將該國對台北的外交承認改為北京。這場表決最後以9票之差守住了台巴邦交,而台灣送給巴拉圭的28萬副口罩可能是關鍵所在。
英國華威大學教授隆恩(Tom Long)與智利大學教授厄迪內斯(Francisco Urdinez)聯名投書《美洲季刊》(Americas Quarterly)〈台灣在南美洲的最後一戰〉(Taiwan’s Last Stand in South America),兩人指出巴拉圭從1957年以來就認定台灣是「真正的中國」,雖然幾十年來巴國經歷獨裁與民主,也遭遇了東西冷戰與中國崛起,但真正的考驗卻是出現在今年4月17日。
因為當時巴拉圭的部分參議員提議,巴拉圭應該放棄與台灣之間的外交關係,轉向更能協助巴國對抗新冠疫情的中國。不過當時台灣的回應是加強對巴拉圭的醫療援助,包括致贈28萬副口罩。這個「敦促總統轉向中國」的參院表決,最後以25票反對、16票贊成並未通過。但對台灣不利的是,這場爭論並未因此結束。
南美僅存邦交國
巴拉圭是整個南美洲唯一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並且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的國家,全世界與台灣維持邦交的國家也只剩15國。該文指出,這麼做的缺點顯而易見,因為當一個國家給予台灣外交承認,它就不能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保持關係。雖然巴拉圭的牛肉與大豆也可透過間接貿易進入中國,但是巴拉圭還是錯過了中國自2000年以來提供給其他南美國家的大量貸款與投資,其每年的損失可能達到巴拉圭國內生產總值的1% 。
該文指出,巴拉圭多年來一直追隨美國的腳步,在台海兩岸之間的選擇也不曾動搖。尤其在冷戰期間,台灣與巴拉圭都是由反共政權當家,自然不可能轉向中國。不過進入21世紀後,南美的局勢開始轉變,2008年哥斯大黎加離開了台灣,隨後是巴拿馬、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尤其這些國家與台灣的關係有時牽扯上政客的貪腐醜聞,並且引發國內的政治紛爭,這也給了中國在南美崛起的機會。
中國步步進逼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這個區域承諾大型建設與貸款,成為不容南美忽視的巨型貿易夥伴。中國史無前例的經濟成長,也讓南美洲感受到中國的存在—巴拉圭自然也不例外。巴國農民擔心自己被排除在中國市場之外,因此親中的壓力與日俱增。該文指出,這可能會進一步分化支持台灣的巴國政治菁英。雖然台灣增加了對巴援助,但依舊難以對抗中國龐大的經濟誘因—畢竟台灣能購買的巴拉圭牛肉與大豆就是這麼多,面對中國的龐大投資與貸款,台灣終究難以與之抗衡。
隆恩與厄迪內斯指出,台巴關係雖然互惠、但彼此並不對稱。台灣需要巴拉圭的外交承認,支持他們參與世界衛生組織這樣的國際社群,然而巴拉圭並不需要這種支持。在中國的步步進逼之下,台灣確實努力回應,與巴拉圭的政府官員、國會議員、外交人士、公民社會盡力保持友好關係,並且邀請他們造訪台灣。台灣讓巴拉圭成為小池塘裡的一條大魚,巴拉圭也對台灣遭到中國霸凌的困境表示同情。確實有許多巴拉圭人非常珍惜與台灣的友誼,不願在承認中國的國家裡迷失。
不過隆恩與厄迪內斯也認為,中國的種種經濟誘因還是對親台勢力造成分化,在兩岸之間選邊站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從巴拉圭的例子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的回應並非在所能提供的經濟利益上超越中國,而是跟願意支持台灣的盟邦保持特殊關係。不過僅僅依靠這種難得的友誼,台灣在南美洲的友邦事實上也只剩下了巴拉圭一個國家。而且考慮到中國的重要性,未來台灣想在國際場合得到外交承認的支援也益發困難(像是支持台灣的觀察員地位),巴拉圭的台灣友人在國內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畢竟不承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放著白花花的經濟援助不用,都需要向反對者給出更強的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