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人自殺率和失業率無正相關?金融海嘯後自殺率不升反降
翻開國內近年的失業率與自殺率變化,全球爆發金融海嘯次年的2009年,台灣失業率雖也不可免俗地陡增至5.81%,也是國內近10年以來的失業率最高峰;惟反觀國內同期的自殺率,卻自2008年的每十萬人口18.0連續3年呈顯著下降,2011年台灣自殺率降至每十萬人口15.1,隨即更獲得世衛組織肯定,將我從高度改列至中度自殺死亡國家之列。
另2014年以來台灣自殺率持續微幅攀升,同期國內的失業率同樣也是「反其道而行」,也就是反從2014年的相對高點4.03%慢慢下降至目前的3.72%。突顯在台灣,失業與自殺的問題,是無法直接放在同一個天平上比較與處理的。
話雖如此,親身經歷一個導致全球近400萬人罹病、近30萬人死亡的新興傳染病,對2300萬國人精神健康的衝擊,依舊不能小覷。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生活型態 專家:長期隔離有憂鬱隱憂
葉啟斌說,人是群體生活的動物,國人對家庭親情之間的聯繫尤為重視,但這段時間為了防疫,不少人必須接受動輒10餘天的隔離,無論吃飯、睡覺、看書、休閒都只能獨自一個人。然而,長期與人群疏離,在小小的房間內,什麼想做的事都不能做,本身就會導致一個人的現實感脫離,甚至衍生注意力無法集中、憂鬱等各種類似創傷後症候群的症狀。
葉啟斌進一步表示,多數國人家庭空間大小有限,為了疫情減少外出勢在必行,但一連數月就連國定假日都只能悶在家裡,即使親如家人大眼小眼瞪久了,也難免因小事發生各種磨擦與衝突,而這下子大家原本就因疫情而煩躁的心,也就加倍鬱卒了。
葉啟斌強調,根據新冠肺炎防疫原則,即使是對解除隔離患者的身體狀況也應保持適當追蹤,在精神健康方面也是如此。尤其研究發現,對有精神疾病史的民眾來說,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即使只是輕症,也有可能會因感染者身分被汙名化,以及隨著隔離加深的內心孤獨感而導致舊疾復發,此時身邊的親友若能多一分警覺與關心,日後就能少一分遺憾。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
從手指到眼球,掌握新聞脈動,《新新聞》寵愛你的閱讀習慣,現在就加入訂閱/購買紙本《新新聞》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要救救我)